荀慧生全傳

荀慧生全傳

《荀慧生全傳》是2010年11月1日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伶伶。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荀慧生全傳》主要內容包括:這是作者繼《梅蘭芳全傳》、《程硯秋全傳》、《尚小雲全傳》(均已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之後,全心創作的“四大名旦叢書”的收官之作。全書以其一貫的忠實於歷史的態度,以其不疾不徐的平實筆調,縱敘橫論一代名旦的出生成長、學藝成名、娶妻生子、為人處世,晚景老去。深探細究其微妙的內心世界、多層次的精神生活。寫出了大師台上與台下的雙重而合一的豐富而輝煌的人生。

編輯推薦

《荀慧生全傳》是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荀慧生,一個感情世界十分豐富的人,一位非常具有個性的藝術家,他的成功,他的拼搏,他的屈辱,他的愛憎,他的情愫,他的理想,他的寄託,都隱藏在他在舞台上創造的熠熠閃光、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的背後,《荀慧生全傳》透過這些女性形象,觸摸真實的,“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

目錄

第一章 從梆子到京劇

第二章 南下,轉戰上海

第三章 和陳墨香的合作年代

第四章 國家有難,天昏地暗

第五章 孤雲獨去

尾聲

後記

序言

我祖父荀慧生離開人間,今年是整整第四十個年頭,四十年前見他老人家最後一面的情景宛在眼前。兩年前,我執導了反映祖父一生事跡的二十八集電視劇《荀慧生》,這是我獻給他的一份禮物,也表達了作為他的後代對他的理解。拍攝的過程,使我有機會沿著祖父一生走過的道路,踩著他留下的人生腳印,一步步往前走,走遍他的整個人生。我一件一件地經歷他所曾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體會著他曾經嘗遍的酸甜苦辣,與他一同喜,一同笑,一同傷,一同悲。這真是一次奇特的旅行——我既像是祖父人生的一個旁觀者,又像是一個參與者。在這次奇特的經歷中,我一點點加深了對祖父的了解,增加了對他的敬佩。

一個民族擁有自己的藝術大師是這個民族的驕傲。祖父既非梨園世家,又無權貴支撐,一個一字不識的農村孩子,因家境貧困六歲被賣到戲班學唱梆子,十一歲改唱京劇,在廿七歲榮獲京劇“四大名旦”的桂冠,成為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齊名的藝術大師,箇中有多少艱難險阻,一路灑下過多少心血和汗水,都不難想見。京劇是最有代表性和最有民眾基礎的藝術形式和娛樂方式。祖父和他們那個時代的傑出藝術家們一起創造了京劇最輝煌的年代。

荀慧生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美好的東西是永存的。穿過歲月的迷霧,拂去滄桑的塵埃,我們更清楚地發現他身上美好的東西在閃光。他對戲曲的痴迷貫穿了他的一生。“演戲就要成紅角,咬咬牙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這是他從小立下的志向,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正是懷著這樣的志向,農民的孩子荀慧生靠自己的努力,靠孜孜不倦的追求,成為一代藝術大師。

荀慧生的魅力不僅在於他的藝術,還在於他的人格。他一生不媚權貴,不畏強權,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他的藝術中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對國家,對民族,他是一腔熱血。“七七事變”後,梅蘭芳蓄鬚明志,程硯秋香山務農,尚小雲辦學傳藝,都離開了舞台。荀慧生卻以他獨特的方式用他的藝術與敵人抗爭!

荀慧生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的一生有過許多感情的經歷。對師長、對朋友他肝膽相照,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對戀人,對愛情他忠貞不渝;對家庭、對父母,他盡孝盡責;對子女,他嚴於教誨又慈愛有加;對學生,他循循善誘、誨而不倦,毫無保留地傳授荀派藝術。作為戲曲界的“老人”,他對舊戲班所謂的師徒規矩並不怎么嚴格,對學生都很平易、開明,用俗話形容就是“沒有那么大的譜兒”。無情未必真君子。他的感情是真摯的,誠懇的,執著的。在他的感情生活中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南京女作家李伶伶所著《荀慧生全傳》不久就要出版了,這是祖父傳記中最全面、最厚重的一本,值得祝賀。希望今後有更多的人關注荀慧生研究,以使荀派藝術發揚光大、長久傳承。

荀皓

2008年12月1日

後記

《荀慧生全傳》終於寫完了,總篇幅二百萬字的《京劇四大名旦全傳叢書》至此也告全部完成。沒有欣喜若狂,只有深深的欣慰。在之後一段日子裡,時不時地想起它來,心裡還會有一陣一陣的快意,像多雲的天上,壓住速度遊走的白雲。

這四本書,按時間的跨度,自開始著手,到最後擱筆,長達十一年之久,這是一次路途不近的跋涉,而且沒有捷徑,不能假借車船,只能徒步,甚至跬步,每天也有每天的極限。這不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而是與時間為伴的旅行。當終點終於來到腳下,當收穫倏然瓜熟蒂落,生命的一部分卻像一握輕煙,從指縫裡四逸,飄散了。

用如許光陰從上帝手裡換得這樣的結果,終究是值得的。因為“四大名旦”,四位京劇藝術大師,他們的藝術太精彩,他們的人生太豐富,他們的人格太有魅力,不大書特書,對不起中國京劇史,對不起中國現代史,對不起中國傳統,對不起中國文化。

四大名旦,他們四人,既有驚人相同的一面,又有明顯相異的一面。他們都酷愛京劇藝術,對藝術都有苦心孤詣的鑽研,天分也超群,勤奮也過人,也都把如何做人看得很重。他們性格各異,藝術風格各異,塑造的舞台形象也相應不同。梅蘭芳性格溫和,舞台形象溫柔婉約、雍容華貴;程硯秋性格沉鬱、孤傲,舞台形象悲切、沉鬱;尚小雲性格剛烈、直率、俠氣,舞台形象豪爽、熾熱;荀慧生性格文靜,舞台形象活潑俏麗、明艷。如果用四季來形容他們的性情與藝術風格,那么梅蘭芳像冬天,程硯秋像秋天,尚小雲像夏天,荀慧生像春天。

吾生也晚,對四位京劇大師只能遙仰,無緣親炙,無緣親聆謦款,沒有機會直接感受他們的台上與台下,好在可以從大師們的子孫身上感受大師們的為人與家風。這本荀慧生全傳,同前面三本都曾得到大師後人們的幫助一樣,也得到了荀慧生長孫的支持,荀皓先生心底的敞亮,對人的信任和友善,給人很深印象。他還特別轉達了他母親的致意,對作者表示感謝。這些,都使人不禁生出感慨來。

在動筆之前,曾到荀慧生生前最後的居所,坐落在北京宣武區的一座四合院去,不遠處的尚小雲故居余叔岩故居都已拆除,荀慧生的故居幸而保住了。在院落里,看到了荀慧生特別喜歡的果樹。住在那裡的荀慧生的女婿崔惟民先生談了許多荀慧生的晚年生活,以及去世時的情形,使作者收穫頗豐。謹在此致謝!

在此尤其要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常婷主任,不僅是這本書,整套全書,她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合作愉快。

完成這套書的今天是個不尋常的日子,這個日子裡,在中國長江流域大面積可見到百年一遇的“日全食”。白日裡重又拉上夜幕,好像老天忽然發現今天的節目沒有準備好似的。一天有兩次黎明,人們多了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多么美妙!多么令人感動、震撼!

本書為南京市文聯簽約作品。

作者

2009年7月22日於秦準入江口

文摘

一路乞討到天津

無論是梅蘭芳、程硯秋,還是尚小雲、荀慧生,都可以用“生不逢時”這個詞來概括他們的出生。生、長於腐朽潰爛的清朝末年,又有誰的出生能夠稱得上是“生逢其時”的呢?

梅蘭芳出生的那天,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那天,整個北京城的氣氛很壓抑。因為就在這天,李鴻章中堂被摘去了三眼花翎、褫去了黃馬褂。北洋水師“濟遠號”戰艦管帶方伯謙因在十天前的海戰中畏敵逃逸,也是這天在菜市口被斬首示眾。這一切都源於三個月前爆發的中日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北洋水師節節敗退,日本軍隊橫掃東北,清廷被迫簽訂了諸多喪權辱國條約,割地賠銀,幾乎掏空了國庫。

在四大名旦中,程硯秋的年齡最小,出生於1904年1月1日。這個時候,世界列強紛紛崛起,對中華大地虎視眈眈,而清廷腐敗無能,民眾愚昧不堪,南方革命黨不斷起義。侵略、腐敗、戰火,國勢危如累卵

荀慧生與尚小雲一樣大,都出生於1900年1月,荀慧生年長兩天,1月5日的生日,尚小雲則是在1月7日降生。這年的國勢,更加風雨飄搖,最主要的是“拳匪構亂”。社會的巨大混亂,與其說是其中某一個方面的原因,不如說是多重因素交雜造成的。相對而言,八國聯軍的禍害更大一些。聯軍自天津大沽口入侵的訊息傳到北京時,京城就陷於恐慌與混亂之中。緊接著,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和眾臣逃離北京,北京失陷。然後,八國聯軍在京城燒殺搶掠。

這年的社會動盪,剛剛出生的荀慧生自然沒有直觀印象。至於發生在北京的八國聯軍的暴行,對於蝸居在距離北京遙遠的河北東光縣土山鄉谷莊的荀家人來說,也沒有切膚之痛。而因義和團活躍在天津、河北一帶,被鎮壓時造成的恐懼,谷莊人,包括荀家人,都感受到了。所以,荀慧生從荀家長輩那裡基本上沒有聽過關於八國聯軍的一切,更多的則是關於義和團的種種。為了消滅義和團,清官府與洋人勾結,屠殺義和團,其問不可避免地錯殺了無數手無寸鐵的百姓。

荀慧生小的時候,從他的母親及氏那裡,經常聽到的故事,不是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而是關於殺頭。每當母親繪聲繪色地描述人頭滾落,或者“每一棵樹上都掛著人頭”的時候,他就會感到一股寒氣從腳底直衝腦門,讓他渾身發抖。晚上,他就不斷地做噩夢,夢見的,也全是人頭,和人頭上不肯瞑目的血紅的眼睛,以及掛在嘴巴外的血紅的舌頭,直到一身冷汗地被嚇醒。

四大名旦中的三人,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都有過家道中落,甚至淪為赤貧的經歷。梅蘭芳的家,之前,主要依靠“六場通透”的伯父梅雨田,他憑藉著過人的戲曲本領,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不成問題。可是,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之後,戲班停演,梅家和其他以戲為生的人家一樣,生活狀況遽然下降。梅雨田以前憑興趣跟人學過維修鐘錶,此時派上了用場,竟賴此為生了。他由一個戲曲音樂天才的角色,一轉而為鐘錶匠師傅了。角色的遽變,真是對社會巨大動盪的真實寫照和辛辣諷刺。

程硯秋出身於官宦之家,從他的先祖到他的父親,世代享受爵祿。因此,他的童年,有那么幾年,無憂無慮。但是,在他父親去世後,特別是辛亥革命後,世襲爵祿沒有了,孤兒寡母的,生活無著,每況愈下。

受環境影響最大、因社會動盪而使家庭生活陷於困頓、幾近難以生存的,是尚小雲。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在京城的一家王爺府當總管,尚家雖然談不上大富大貴,生活也還過得去。在義和團、八國聯軍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動盪之後,尚家有限的家財悉數毀於戰火,生活隨之由小康一下子淪為赤貧。

他們三人都生長於皇城根下的北京城,更容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只有荀慧生出生於農村。但是,鄉下的日子,也不好過。農村經濟發展,自然是談不上的,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又壓得農民們無法喘息。荀家,和眾多農戶一樣,日子過得很艱難。儘管荀慧生的祖上做過縣令,顯赫一時,但是,到了荀慧生父親荀鳳鳴這一代,家道已經敗落到不得不以務農為生。

如果不是發生意外,荀慧生自可以隨父母在鄉下繼續過日子,儘管艱難,但也沒有其他想頭。那次的意外,改變了荀慧生的人生。在這之前,他只是一個農民的後代,也許日後也就是谷莊新一代的農民,過著老婆兒子熱炕頭的平凡農耕生活;在這之後,他不得不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還是為了生存,他被命運推著,走上了戲曲這條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