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根腐病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茶白根腐病
英文病名:Tea white rot rot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病原 Rigidosporus macroporus (Swartz.) v. Overeem 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硬孔菌屬、木硬孔菌

形態特徵

子實體一年生,很少多年生。無柄,成覆瓦狀,常疊生,偶爾平伏。菌蓋3~10×4~22×0.3~1.5cm,平扁,殼狀,薄,上表紅褐色,邊緣呈明亮的黃色,開始時被短絨毛,後成無毛,有同心輪紋和溝紋。菌肉厚1cm,白色至黃色。菌孔不規則形,圓形至角狀,每毫米有5~9個,直徑50~140μm,擔孢子大小3.5~4.5×3.5~4.2μm,亞球形,無色,光滑,壁薄。無囊狀體。菌絲只有生殖菌絲一種形態。

危害對象

茶樹、橡膠、可可、咖啡、椰子、油棕、芒果、樟腦等多種木本植物。

分布

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巴西、日本和非洲。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索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條件適宜時長出營養菌絲通過傷口侵染根部。在茶園病根與健根接觸即可傳播。此外擔孢子可借風雨傳播。孢子從修剪的莖部侵染,後進入根部。該病病程相當長,一般侵染後經10年才顯症。

發病條件

茶園殘存的樹樁及病根也會成為傳染源;樹勢衰弱、地下水位高的茶園易發病。管理粗放的老茶園發病重。

危害部位

根部。

危害症狀

葉色發黃,病葉可脫落,以致病株枝幹頂端僅留下少數綠色的葉片。病株根部有白色至黃色的菌絲層,還可形成菌索,有時可長達幾十厘米。子實體常一個疊一個地著生在植株地上根頸部,半球形,直徑5~7.5cm、厚0.6~1.2cm。

防治方法

1.在林地或果園建立茶園時,要乾淨、徹底地挖除殘存樹樁或殘根。砍伐遮陰樹、林木前先作環狀剝皮,使營養不下傳,經幾個月樹樁養分用光後,再在低於地面30cm處砍伐,防止樹樁外露。
2.發現病株馬上挖掉,再用75%十三嗎啉乳油進行土壤消毒,也可在病區四周挖隔離溝,兩年後補栽。
3.藥劑防治 在病樹基部挖一環形溝,深15~20cm,用75%十三嗎琳乳油20ml對水2000ml,把1/2藥液澆入溝內,覆土後再把余藥液灌入,隔6個月1次,共4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