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洞鄉

茶洞鄉

茶洞鄉位於廣西桂林市臨桂縣北部,地處半山區,行距縣城28公里,距離兩江國際機場10公里,鄉道與20171省級公路相連線。境內氣候溫暖濕潤,非常適於糧、林、果、牧生產。境內平原地區主產糧食、蔬菜、水果:山區以其獨特的自然優勢而盛產羅漢果,為羅漢果的發源地和主產地。茶洞鄉是中國有名的羅漢果之鄉,素有“茶洞羅漢果最有名”的美譽。

基本信息

命名由來

鎮駐地茶洞圩,因歷有種茶、飲茶、喝擂茶粥習慣,故名。

歷史文化

日軍對臨桂縣“廣西英勇抗日軍”恨之入骨,多次對茶洞圩一帶進行掃蕩,均被抗日軍迎頭痛擊,僅在茶洞、龍曲進行的三次戰鬥中,打死日軍十多名,在全雞寨江洲等地的伏擊戰中俘虜與打死十幾名鬼子,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抗日軍在茶洞與日軍對峙了3個月,進行大小戰鬥20次,有效地阻止了日寇向該縣西部山區的進犯。

基本概況

(圖)茶洞鄉茶洞鄉人民政府

茶洞鄉位於桂西北隅,行政轄區面積217.5平方公里,屬半山區鄉,共轄行政村茶洞村、護山村、花嶺村、定安村、富合村江洲村、仁義村、溫良村、安樂村、保合村、三合村11個,其中山區村委6個,自然村140個,茶洞鄉人口2.1萬,境內雜居有漢、壯、瑤等民族。具有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茶洞鄉距桂林市中心36公里,距兩江國際機場8公里,茶兩柏油路與省道2017線相連,南接桂柳高速公路,陸、空交通甚為便利。境內主要河流有北江河,全長8公里,年均溫度19.1℃,年降雨量1980毫米左右,年無霜期330天,冬暖夏涼,適宜糧、林、牧、漁業的發展。平原主產糧食、蔬菜,養殖業亦十分發達。茶洞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山區各村飲水困難逐步得到解決,村容街貌不斷改觀美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進步,一批文明村、文明街道、雙文明先進個人脫穎而出。臨桂縣茶洞鄉抓住秋收後的農閒時間及時把“城鄉清潔工程”深化拓展到山區村屯,在落實好村屯規劃的同時著力整頓山區小集市,為民眾營造良好的購物環境。新農貿市場和村鎮規劃正得到實施,茶洞鄉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自然環境

(圖)茶洞鄉茶洞鄉

茶洞鄉屬半山區,境內冬暖夏涼,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溫度18.l℃,降雨量1891毫米,無霜期312一332天。水利便利,北江河穿境而過。山區林木資源豐富,林木藏量達38萬立方米,平原主產糧食和蔬菜,農民民眾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羅漢果、優質南方梨花卉、養殖等五大產業區,名優反季節蔬菜和虹鱒魚等特種養殖業正不斷擴大形成規模。積極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大力引進鄉鎮企業,先後引進了汽配、竹材、食品加工等行業企業4家,還將充分發揮獨特的自然環境優勢,進一步對重晶石礦、旅遊休閒等行業進行開發,建成了徐村岩洞、富合水庫、慈洞古籟河等處優美的自然風光。

主要特產

(圖)羅漢果羅漢果

茶洞鄉山區盛產羅漢果,是羅漢果發源地和全中國最大的產區,為天然“綠色食品”,素有“茶洞漢果最有名”的美譽。茶洞鄉現有羅漢果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果9000萬個,產值8000多萬元。產地具有豐富的培苗種植和生產加工經驗。同時,以羅漢果為原料,憑藉傳統工藝和現代科學配方,集釀酒生產和羅漢果飲料為一體的釀酒企業落戶茶洞,生產的羅漢果保健酒具有多種功效,對血燥胃栓便秘支氣管炎哮喘咽喉炎糖尿病、預防“非典”等有顯著療效,成為聞名中外的“東方神果”。註冊有“德潤”牌羅漢果專用品牌商標,是桂林市名牌農產品,多次參加農展會、博覽會,深受海內外客商的青睞和歡迎,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地。現正組織申報全中國名牌產品,羅漢果富含甜甙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其甜度是蔗糖的300倍,可入藥、可泡茶,具有清熱潤肺,生津止咳等功效,食用不產生熱量,是醫藥、衛生、食品行業蔗糖的最佳替代品,其深加工前景十分廣闊。

經濟發展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茶洞鄉出現的三個“萬畝工程”(即萬畝羅漢果、萬畝八角和萬畝經濟林),建立有優質夏橙金桔、南方優質梨、藥材等連片種植示範基地。茶洞鄉因地制宜挖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和鄉鎮企業,重點做好“三頭一果”四篇文章(即“水頭”、“木頭”、“石頭”、“羅漢果”),充分利用山區“水頭”高,落差大,木材儲量多,礦產資源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茶洞鄉主要企業有:10座小型水力發電站,10個木材加工廠,5個重晶廠礦企業,金宏羅漢果灑廠羅漢果專業合作社東方強力膠合板廠,鑄造廠,米灑配製廠,自來水廠等一批企業,促進茶洞鄉經濟快速增長。茶洞鄉“一果三頭”招商品牌的樹立,使茶洞鄉招商引資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至2007年底,共引進企業17家,投資總額達5000多萬元,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2500萬元,同比增長10倍。

基礎設施

(圖)茶洞鄉茶洞鄉農貿市場

茶洞鄉境內交通便利,有縣級公路茶兩(江)柏油路與省道2017線相連,距兩江國際機場僅10公里,十分便於各行業發展。山區各村委基本實現通車,山區資源優勢正逐漸發揮效益。境內有35千伏高壓變電站一座,有移動聯通通迅基站各一座,衛生院1所,醫療衛生設備齊全。2007年,經過縣、鄉領導的共同努力爭取,被列為中央投資建設項目的四級通達公路——茶洞至仁義至溫良公路、江洲至保合至安樂公路開工建設,該項目總投資額700萬元,工程歷時一年半;與此同時,耗資1120萬元的消滅“無電村”的攻堅戰——“戶戶通電”工程全面展開,住在邊遠山區的33個無電自然村800多農戶受益。“路”“電”建設雙輪驅動,大大提高了茶洞鄉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農民民眾立即從中受益。

歷史古蹟

興建於明嘉靖年間的臨桂縣茶洞鄉褚村山寨石牆,規模宏大,在桂北鄉村中罕見。歷時近500年環繞山寨的石牆多處仍保存較好,堪稱桂北鄉野一奇觀。三道石牆構成防禦體系,褚村有300餘戶1500多人,都姓褚。該村有三道古石牆:第一道是圍繞整個村子的外牆,長約2000米,現多已拆除,殘存100餘米;第二道叫“中牆”,環繞著村子西邊的獅子山腳,留存500餘米;第三道從獅子山腳到山頂的石牆,也保存有500餘米。山寨石牆用整塊的大青石砌成,一般高2至3米,厚80厘米至1米,每隔50米的牆上砌有牙牆垛口,以監視牆外動靜。獅子山腳至山頂險要處的石牆高達10餘米。除西面的山,村寨東南北方均砌有高大的石寨門。寨門和寨牆外還掘有一道護牆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