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枝鮫肌病

茶枝鮫肌病,初呈赤褐色至灰褐色病斑,以後逐漸擴大將枝幹包圍,並向上下蔓延,後期病斑呈深綠色,其上有黃色至黃灰色點狀物,整個病斑稍稍隆起,呈弧形,開始時埋生,後突出呈疣狀,直徑0.8~5mm,表面粗糙,散生有黑色小粒點。病斑可以相互癒合成不規則形痣狀大斑,病部逐漸枯死。

為害症狀

病部初呈赤褐色至灰褐色病斑,以後逐漸擴大將枝幹包圍,並向上下蔓延,後期病斑呈深綠色,其上有黃色至黃灰色點狀物,整個病斑稍稍隆起,呈弧形,開始時埋生,後突出呈疣狀,直徑0.8~5mm,表面粗糙,散生有黑色小粒點。病斑可以相互癒合成不規則形痣狀大斑,病部逐漸枯死。

病原形態特徵

Berlesiella theae Hara (=Sillia theae Hara) 屬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球殼菌目,間座殼科,Berlesiella 屬,子座散生,橙黃色至污黃色,疣狀,其中埋生有子囊殼。子囊殼球形至卵形,高300~350×180~300μm,殼壁炭質至膜質,頂部有一圓形孔口。子囊圓筒形至棍棒形,頂端圓,基部有柄,內有8個子囊孢子,排列成2~3列,大小150~170×20~25μm,側絲分支或不分支,與子囊等長,直徑1~1.5μm。子囊孢子紡錘形圓筒形至棍棒狀,兩端圓,直或彎曲,大多向一邊彎曲,有6~11個橫隔,每個細胞中有2個油球成縱向排列,有時具縱隔,無色,大小35~44×8~9μ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危害對象 : 茶樹。
分布 : 日本。
侵染循環 : 病菌以菌絲或子座在病殘體上越冬。
發病條件 : 主要發生在陰濕的老茶園中。
危害部位 : 枝幹。

防治方法

1.選擇無病高燥地塊種植茶樹。
2.選用無病苗木,汰除病苗。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
4.發現病株馬上拔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