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草

茵陳草

茵陳草又名:蛇蒿草、龍蒿草、白蒿草、他力乾 Tarragon 原產地:歐洲,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據《本草綱目》、《中藥大辭典》及《抗腫瘤中草藥》著載,茵陳以果穗精油含量較多,主要成分有B一旅烯、茵陳炔酮、茵陳原色酮、茵陳烯酮等,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清濕熱、退黃疽作用。長期飲用,保肝利膽,有直接阻礙肝膽系統腫瘤細胞增殖的功效。

基本信息

屬性及形狀

茵陳草茵陳草

英文名稱Tarragon或French Tarragon、True Tarragon、Estragon, Tarragon來源於拉丁語Dracunculus,意為“小龍”,系由法語“Esdragon”訛用而來。

學名為Artemisia dracunculus L.音譯名塔里根,別名香艾、椒蒿、狹葉青蒿、龍蒿、艾蒿(Mugwort)、小龍(Little Dragon)、龍艾、龍蒿草、線葉蒿(Linear-leaved Wormwood)蛇蒿,菌陳蒿等。屬於菊科(Asteraceae ,Compositae)蒿屬(Artemisia),為多年生叢生型芳香草本植物,

茵陳草茵陳草

有兩種茵陳草,法國茵陳草和俄羅斯茵陳草,它們看起來非常相似, 前者花小,黃色或綠白色,下垂,極少充分開放;俄羅斯茵陳草開花,花沒有香味。法國茵陳草比俄羅斯茵陳草更令人喜愛. 常見的茵陳草為法國茵陳草,英文名French Tarragon,又叫德國茵陳草,

茵陳草茵陳草

呈叢生狀。地上莖直立,株高60-120厘米,開展度60厘米。植株無毛,莖略呈木質,多分枝,分枝近直立。葉呈線形,細長,光滑,綠色,長約5厘米,葉片無裂片,香味芬芳,有甘草和鮮羅勒似特殊草香,並帶有茴香味,味甜。每年7月份收穫,適宜在溫暖、陽光充足處生長。

原產地及分布

茵陳草茵陳草

原產歐洲。茵陳草在俄羅斯、喬治亞、法國、荷蘭、匈牙利及加利福尼亞人工栽培,其中法國栽培食用歷史悠久,是法國的著名香料之一。茵陳草已被較普遍栽培。在我國分布於西北地區及蒙古,俄羅斯部分地區,生長於山地陽坡.

作用及使用方法:

在法國,茵陳草被稱為“草中之王”(King of Herbs),是許多經典法國菜的重要調料,甚至有“沒有茵陳草,廚子不下廚”之說。茵陳草嫩莖葉具有芳香甜味,且略帶苦味,還有類似乾草的風味,可以用作豬牛肉、雞、韭菜、馬鈴薯、番茄、胡蘿蔔、洋蔥、石刁柏、香菇、花椰菜、豆類及米飯等食品的調味品。碎葉可加入清湯、餡料或炒蛋中,也可直接抹在烤雞上,或混入雞的填塞料中。新鮮葉還可用於製作醋、沙拉、鞳鞳醬(tartar sauce)等調料。因香氣濃,不宜多放。

食用

食用茵陳草,可以起到刺激食慾的作用。

建議添加量

肉類用量:0.25g/kg

套用

1.黃疸。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熱,善清利脾胃肝膽濕熱,使之從小便而出,為治黃疸之要藥。若身目發黃,小便短赤之陽黃證,常與梔子、黃柏、大黃同用,如茵陳蒿湯(《傷寒論》);若黃疸濕重於熱者,可與茯苓、豬苓同用,如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若脾胃寒濕郁滯,陽氣不得宣運之陰黃,多與附子、乾薑等配用,如茵陳四逆湯(《衛生寶鑑·補遺》)。

2.濕瘡瘙癢。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療瘡之功,故可用於濕熱內蘊之風瘙隱疹,濕瘡瘙癢,可單味煎湯外洗,也可與黃柏、苦參、地膚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慎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2.《名醫別錄》:“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痛,去伏瘕。”

3.《醫學入門》:“消遍身瘡疥。”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茵陳含揮髮油,油中有β-蒎烯、茵陳二炔烴,茵陳炔酮等多種成分。全草還含香豆素、黃酮、有機酸、呋喃類等成分。

2.藥理作用:茵陳有顯著利膽作用,並有解熱、保肝、抗腫瘤和降壓作用。其煎劑對人型結核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水煎劑對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導, 茵陳,煎湯內服或漱口,治療口腔潰瘍。療效顯著(中醫雜誌,1985,5:48)。用茵陳,煎湯代茶飲,治療高脂血症,有良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