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蘇莫斯科談判(1939)

"1939年4~8月英國、法國和蘇聯為締結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在莫斯科舉行的談判。 3月18日

英法蘇莫斯科談判(1939)

正文

1939年4~8月英國法國蘇聯為締結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在莫斯科舉行的談判。1939年3月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後,歐洲和平受到嚴重威脅。3月18日,蘇聯建議召開蘇、英、法、波、羅、土6國參加的國際會議,討論採取共同行動制止德國侵略的問題,為英國所拒絕。4月15日,英國要求蘇聯單方面發表聲明,許諾一旦與蘇相鄰的歐洲國家遭受德國侵略而請求援助時給予援助,但不規定蘇聯遭受德國侵略時英國應負的義務。蘇聯未予接受。4月17日,蘇聯向英、法建議締結英法蘇互助條約,條約內容包括:締約一方受到德國侵略時,其他締約國應提供軍事援助;3國共同保障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與蘇聯相鄰各國的安全;3國應儘快確定在上述情況下進行軍事援助的規模方式;3國應同時簽訂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抗德戰爭開始後,任何一方不得與德國單獨媾和。A.N.張伯倫政府被迫於5月27日同意就此舉行談判。6月14日,英國外交部司長W.斯特朗抵莫斯科,與以外交人民委員В.М.莫洛托夫為首的蘇聯代表團舉行會談。
在談判中,英國先是不接受蘇聯關於簽訂互助條約的建議,後在英、法民主輿論壓力下,表面上表示同意締結三國互助條約,但堅持要互助條約簽訂後再談判軍事協定問題。在對波羅的海國家作出保證的問題上,英國先是不肯給予保證,後只同意在它們遭受直接侵略時可提供保證。這意味著英國將在德國向波羅的海各國發動侵略時保持中立,為其東侵蘇聯敞開大門。由於英、法在這兩個問題上堅持己見,談判陷於僵局。
為了挽救瀕於失敗的談判,蘇聯於7月9日建議先行舉行軍事談判。談判於 8月12日開始舉行。蘇聯派出以國防人民委員K.E.伏羅希洛夫為首的代表團,提出共同抗擊德國的具體計畫,表示準備派出136個陸軍師和大量空軍參戰,但因蘇、德沒有共同邊界,故要求戰時波、羅同意給予蘇軍過境的便利,遭波、羅拒絕。8月21日,法國同意蘇聯這一要求,並以廢除法、波盟約為手段,要求波蘭同意蘇軍過境。波蘭政府仍拒不同意。8月21日軍事談判破裂。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英、法、蘇莫斯科談判的失敗意味著建立反侵略戰線的最後努力完全落空,這就為法西斯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