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霜霉病

苦瓜霜霉病

苦瓜霜霉病,孢囊梗從氣孔中伸出l~2枝或3~4枝,高165~420微米,主軸長105~290微米,占全長的2/3~9/10,粗5~6.5微米,基部略膨大,上部呈雙叉狀分枝3~6次;末枝直或略彎曲,長1.7~15微米;孢子囊淺褐色,橢圓形至卵圓形,具乳突,大小15,31.5×11.5~14.5微米,長寬比值為1.2~1.7,產生遊動孢子,萌發後侵入;卵孢子生在葉片組織中,球形,淺黃色,大小28~43微米。 主要為害葉片。初葉面現淺黃色小斑,後擴大,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顏色由黃色逐漸變為黃褐色至褐色,嚴重時病斑融合為斑塊。濕度大時,在葉背面長出白色霉狀物,有時葉面也可見白色菌絲,天氣乾燥時則很少見到霉層,該病田間症狀與苦瓜白粉病酷似。苦瓜白粉病也為害葉片、葉柄和莖,初多在葉面或嫩莖上現白色霉點,後擴展成霉斑,嚴重時葉片出現褪綠黃色斑,有的連成大片或布滿整個葉片正面或背面。進入秋季在自色霉斑上長出很多黑色的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子囊殼,別於霜霉病。必要時鏡檢病原確定。

基本信息

中文名:苦瓜霜霉病

病原中文名:古巴假霜黴菌

病原拉丁學名: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ley et Curtis)Rostov.

主要危害作物:除侵染苦瓜外,還可侵染冬瓜、西瓜、甜瓜、香瓜、洋香瓜、黃瓜、西葫蘆、葫蘆、金瓜、絲瓜和佛手瓜等。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在寒冷地區,病菌可在溫室或大棚活體植株上存活,從溫室或大棚向露地植株傳播侵染,至於能否以卵孢子在土中存活越冬尚不明確。在溫暖地區,田間周年都有瓜類寄主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風雨輾轉傳播為害,無明顯越冬期。病菌萌發溫限4~32℃,以15~19℃為最適,低溫陰雨易誘發本病。華南、雲南5~6月及9月發生,北京、內蒙古7~10月發生,一般為害較輕,看來苦瓜對霜霉病抗性較強,但在北方或反季節栽培時,要考慮進行防治。

防治方法

(1)在重病地注意選用抗病良種。如夏豐3號。

(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做好清溝排漬,降低田間濕度可減輕為害。

(3)從避免病害的角度棚室內濕度最好保持在90%~95%,尤其要縮短葉面結露的時間或將其控制在間歇狀態。生產上由於作物表面溫度因夜間輻射散熱作用,植株的體溫有時比棚室內氣溫低,當這時棚室內濕度處於飽和狀態時,氣溫和結露溫度(露點溫度)相等時,植株表面即產生結露,此外,日出後作物表面溫度上升速度較氣溫慢,當土表水分蒸發致相對濕度接近飽和狀態,則植株表面溫度低於露點溫度,這種情況也會出現結露。看來,結露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但其頻度則因地區、季節、設施條件不同而異。管理上設法縮短葉面結露持續的時間。

(4)發病初期噴灑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霜銅或甲霜鋁銅600倍液、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病情嚴重時可噴700倍液大水量,或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700~800倍液,苦瓜對銅劑敏感苗期慎用,生長期要嚴格控制用量和濃度,以防發生藥害。苦瓜霜霉病與白粉病混合發生時可噴灑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600倍液加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收穫前4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