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澀的美感

在中國藝術的美的範疇中,“拙”之美是很獨特的審美趣味。 要欣賞元代以降的中國藝術,尤其是八大二石的藝術,不了解“拙”字,實在是只坐廊廡,難以升堂入室。 &n

內容介紹

“拙”美淺釋――明末四僧書畫展隨筆
中外有關四僧生平、節操、遭際、藝術風格與成就以及在近代美術史的貢獻等研究,尤其有關八大山人與石濤的研究,已蔚為大觀。這篇短文且談談四僧藝術之美的一個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藝術的美的範疇中,“拙”之美是很獨特的審美趣味。要欣賞元代以降的中國藝術,尤其是八大二石的藝術,不了解“拙”字,實在是只坐廊廡,難以升堂入室。
藝術的史的發展,與一個人學習藝術的進階有某些相似:由稚拙而熟練而熟能生巧,乃至爐火純青,入於絢爛。然而至此並非能事已盡。進一步,便由絢爛而復歸平淡;平淡中再無纖巧,可反入於“拙”。這裡的“拙”就不同於“稚拙”,乃是“老拙”、“古拙”、“樸拙”等極高的境界。
“巧”極而生流弊,便成為“甜熟”。西方到印象派之後的“現代藝術”中如後期印象派、野獸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等異軍突起,就技巧而言,主要是反工巧、反甜熟、反寫實、反對理性秩序之下的視覺樣態,回復到“生拙”、“稚拙”之路,回到文明發達以前的“原始趣味”。這實在是一個大“復古”。“現代主義”的反知識、反文化、反人生秩序,而趨向虛無主義,是西方美學思想的大困境。西方的文藝與它的社會文明的發展,關係過於密切。其優點是隨社會的變遷而不斷躍動,但是被動的追隨現實,機械的反映現實或者以非理性的反叛來宣洩現實人生的苦悶,卻造成現代藝術本身的無能症,自暴自棄的自瀆。中國藝術比較“超越”現實,故無此病;而過分偏重“載”固定、空泛的“道”,卻使中國藝術滯留不前,遠離現實人生的真際,而漸形僵化。

作者介紹

何懷碩,1941年生,著名畫家、傑出的藝術理論家和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深受梁實秋、余光中等文學大家的推重。他的《孤獨的滋味》(人生論)、《苦澀的美感》(藝術論)、《大師的心靈》(畫家論),是他著述的精華,被世人稱作“懷碩三論”,擁有眾多的讀者。

作品目錄

序  曲    喋  血第一章    受  命第二章    橫  行第三章    茫  然第四章   &nbs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