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白絹病

苗木白絹病,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為害油茶、烏桕和楠木、樟、核材、梧桐、泡桐、香椿、香榧、馬尾松、蘋果等苗木,亦為害向日葵、茄子、辣椒等農作物及君子蘭、蘭花等觀賞植物。

病害名稱: 苗木白絹病
分布: 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
危害: 為害油茶、烏桕和楠木、樟、核材、梧桐、泡桐、香椿、香榧、馬尾松、蘋果等苗木,亦為害向日葵、茄子、辣椒等農作物及君子蘭、蘭花等觀賞植物。
症狀: 染病苗木根頸部皮層腐爛,苗木凋萎死亡。油茶、烏桕、榆木苗生病後,葉片逐漸凋萎脫落,全株枯死,容易拔起。病部生有絲繩狀白色菌絲層,在潮濕環境下,大量的白色菌絲蔓延到苗木莖基部,以及周圍的土壤和落葉上,在菌絲體上逐漸形成油菜籽樣的或泥沙樣的小菌核。菌核初白色,後轉變為黃褐色或深褐色。
病原: 是真菌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無孢目的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 Sacc.)。菌絲白色,疏鬆或集結成線狀,並成放射狀縱向擴展,外觀猶如白色絹絲;菌核表生,球形或近球形,直徑1-3毫米,平滑有光澤,表麵茶褐色。有性階段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褶菌目的刺孔伏革菌(Corticium centrifugum(Lev.)Bres.)邵力平稱為葉狀阿太菌(At- helia epipbylla Pers)一般情況下不發生有性階段。
發生特點: 病原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被害苗木和被害雜草上越冬,翌年土壤溫濕度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侵染為害。病菌以菌絲體在土壤中蔓延,也可借雨水和水流傳播。病害一般於6月上旬開始發生,7-8月為發病盛期,9月底基本停止擴展。土質粘重、排水不良、土壤淺薄、肥力不足及酸性至中性土壤,苗木生長不良,極易發病。土壤有機質豐富、含氮量高及偏鹼性土壤,則發病少。
防治方法: 1.選擇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山腳坡地育苗;平地育苗,應做高床,深開溝。在肥力不足的土地上育苗,必須施足基肥。2.及時清除病株,跡地及未發病的苗木莖基部,撒石灰粉消毒,或用70%五氯硝基苯以1:30-50與細土混合,撒在苗木莖基部及四周土壤上,有較好防治效果;噴灑 50%代森銨500倍液、硫酸銅100倍液,也有防治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