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食俗

苗族食俗

苗族的食俗,亦稱之為苗族的食俗文化。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食物保存,普遍採用醃製法。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苗族人普遍喜歡喝酒,“無酒不成禮”已是他們遵守的禮儀,酒是待客議事、婚喪嫁娶、起房建屋、逢年過節的必備品。

歷史傳承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苗族有悠久的歷史,遠古時,其先民居住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後遷入西南地區。

苗族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距今6 千多年前,便已懂得了"飯菜過煮,得肉便燒"的飲食方法。由於地域廣大,自然條件不同,飲食習慣也有差別。苗民多以大米為主食,玉米、紅薯、小麥等為輔,雜以養麥、大麥、燕麥、高粱等。嗜酸辣鹹.好菸酒茶。飼養家禽家畜,種植各種蔬菜。

飲食

苗家飲食獨特的民族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醃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蔔、青菜酸、豆類酸等。 苗族吃酸菜的歷史悠久,跟他們深居高山,缺少食鹽有關,平時很難買到蔬菜和肉類,所以每家都備有酸壇,用以醃製各種酸味食品。在製作酸味食品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藝和吃法。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

居住

苗族居住的許多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種水稻著稱,稻米是其主食。他們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製作方法,如香竹飯、餌塊、米線、米乾、棕子、粑粑、炒米,等等。

飲食

苗族喜食野菜,如蕨菜、魚腥草、馬蹄菜、刺花菜、鐵道木花、刺五加、水香菜、青苔等,多洗淨涼拌吃。這些野菜有的既是菜也是藥,食之苦澀,但卻清涼、爽口、甘甜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消暑、化食等作用。

最為奇特的風味食品,莫過於吃竹蛆、蜂蛹、黃螞蟻蛋、花蜘蛛、牛屎蟲蛋、沙蛆等。黃螞蟻生長在樹上,身上約兩厘米,腰細腹大,嘴巴里有兩顆大牙,多在闊葉處做巢生息、繁殖。

苗族的烹飪方法較多,最常見的有煮、燉、蒸、炸、醮、烤、燒、烘、舂、生食、醃、炒等,其中又以燒、烤、舂、醮、生食、醃為特色。

燒,即將食物放入火中燒;烤,即將食物用竹、木棍串起,抹上佐料,在火上烘烤;舂,即把肉先切成小塊,放在木炭上烘烤熟或在火里燒熟,再回上韭菜、薄荷 、生薑、鹽、蒜等佐料。 苗家還擅於製做豆豉、豆腐、灌腸、面醬等。好吃火鍋,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鍋,進蔬菜、肉、豆腐等,邊涮邊蘸辣椒鹽水吃。

飲料

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把玉米、黃豆、蠶豆、紅薯片、麥粉團、芝麻、糯米分別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來。客人到來,將各種炸品及鹽、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沖開。客人必須連喝4 碗。

喝茶時,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則主人會一直請你喝下去。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用冬瓜、桔子、南瓜一類的瓜果雕成花、鳥、禽、魚等形狀,經過數道工序製成香、脆、甜的食物。飲用時,取幾塊放入杯中,沖入沸水。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待客時,男女客人分開吃。長者先開杯,佳肴必先敬客。吃雞時,雞翅敬客人,雞頭歸長者,雞爪歸小孩吃。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爭相宴請。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遇到過苗年一類的盛大節日,主寨方家家戶戶都做迎客準備,將酒放到蘆笙場或銅鼓坪上,把客人擁到寨里,由兩人舉牛角勸飲,鼓樂齊鳴,客人要一飲而盡。

酒文化

苗族人普遍喜歡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傳情,飲酒為樂。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白酒即土酒,苗家人常飲,以大米、糯米、玉米、高粱等為原料釀製。泡酒則是在甜酒的基礎上摻入適量清水或冷開水即可飲。刺梨酒是用蒸熟的刺梨乾摻和適量的米飯,加入自製的酒麴拌勻後,入缸密封。半月後酒化,再用木甑蒸餾,可分別得到20度、30度和50度的刺梨酒。以糯米和刺梨釀製的刺梨酒為最佳,具有消食助氣的功效。

"無酒不成禮"已是他們遵守的禮儀,酒是待客議事、婚喪嫁娶、起房建屋、逢年過節的必備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生活實踐中,苗族人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酒文化。

苗家飲酒,多因時間、地點和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如"攔路酒"、"進門酒"、"嫁別酒"、"迎客酒"、"送客酒"、"雙杯酒"、"交杯酒"、"半路酒"、"轉轉酒"、"賀兒酒"、"平伙酒"、"酬勞酒"、"慰問酒"、"雞血酒"、"陪葬酒"等等。苗族人還極為講究待客的飲酒禮節,如主人向客人敬酒要敬兩杯,謂"兩條腿走路",敬酒者雙手端杯,按正、反方向敬兩周,敬到最後一人時,雙方交杯對飲;又如以牛角杯敬酒,客人如不喝完,則"杯"倒酒淌,使人不能不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