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孔社區

歷史沿革相傳,苗氏遷此定居後,孔氏遷入,漸成村落,遂取村名苗孔。 苗孔村是研究孔子故里鄉風民俗,孔子後裔詩禮文化的重要村街。 名人明代,苗孔村文獻戶先後出過八位賢人,被稱為“文獻八賢”。

簡介

苗孔社區地處曲阜城區西南部,北靠327國道,與曲阜師範大學隔路相望,南臨春秋路。占地100公頃,耕地面積40公頃,現有居民760戶、人口2780人。

歷史沿革

相傳,苗氏遷此定居後,孔氏遷入,漸成村落,遂取村名苗孔。《闋里志》記載:元皇慶元年(1312年),楊奐游闋里時“東去四五里,過泗河,達與苗孔村”。據此,宋、元時期苗孔已成大村。民國時期屬4區苗孔鄉,建國後屬1區苗孔鄉,1965年始屬時莊區,1984年劃歸曲阜鎮,後屬魯城街道。

古蹟

苗孔村北,自古有官道橫貫曲阜東西。村中池塘分布,曲水蜿蜒,環境幽雅秀美。元明時期,此間多建有別墅園林。《闕里志》稱作“亭台花竹,為魯中勝地”。明末清初舉人孔貞璠(崑曲名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父親),在村中建有長松亭別墅,為當時文人雅士會觴吟詠之重要場所。長松亭別墅今已不存,但從古人詩文和當地傳說,仍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氛圍。2007年重陽節前,明嘉靖年間所立的孔彥祿進士第石坊坊額在村中出土。
苗孔村是研究孔子故里鄉風民俗,孔子後裔詩禮文化的重要村街。孔子後裔在明代分為60戶,其中有臨沂戶、西郭戶、苗孔戶、文獻戶、沂北戶、沂陽戶等6戶祖居此村。村中至今完好保存有臨沂戶、苗孔戶、文獻戶、沂北戶《家譜》,文獻戶祖居《中門記》石刻,沂北戶家廟等文物。村中流傳有許多人文故事和實物遺存。

傳說

孔子55代孫、明初曲阜知縣孔克伸“一詩做知縣”的傳說故事。洪武七年,曲阜知縣缺職,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在孔子後裔中選“賢而有文”者充任。經保舉,孔克伸赴南京應試。朱元璋在奉天殿以蔣山(今鐘山)為題,命其當庭賦詩。須臾詩成,朱元璋朗誦數遍,甚為滿意,笑曰:“莫說你別具才調,只這首詩,也討個知縣做。”並贊之“真孔氏子孫也!”遂授知縣職。今朱元璋的勅命碑仍保存完好。

名人

明代,苗孔村文獻戶先後出過八位賢人,被稱為“文獻八賢”。其中有樂於濟困扶危的孔公郁。天順年間,歲遇饑饉,孔公郁盡其所蓄,散於鄰近兗、滋、泗、鄒、汶、滕諸縣之貧者。成化年間,淮南大飢,孔公郁概然捐粟百斛以助國用,成化帝授之承事郎七品散官,以示褒獎。孔彥祿,明成化年間進士,河南裕州知州,在任十九年,重學校,興禮義,表節孝,勵風俗,深得裕州吏民敬仰。孔承懿,以文學見長,號南坡先生,其所撰《橋梓聯編》五卷,收入《孔子故里志》。孔宏乾、孔聞受父子,以收輯先世遺書為事,整理保存孔府典籍。孔廟所藏《聖跡圖》石刻,即由其父子增補翻刻而成。

文化

楹聯文化在苗孔村文獻戶中源遠流長。孔繁潤及其子女收集、整理、創作了《文獻堂聯語》《曲阜孔廟漢魏碑刻集字聯》《論語新對》《橋梓聯墨》等許多楹聯、書法作品,有“祥雲景星於時為瑞,偉辭駢句當世所珍”之譽。近年文獻戶後人孔繁潤,率子女還整理完成了《孔子世家文獻戶碑石文集》。
清末以來,有成果得文獻戶後人還有曲阜傳統工藝楷雕家孔昭棠、孔憲斌父子,其如意作品《群仙祝壽》《百子》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1922年,孔憲斌如意和楷杖雕刻作品《百壽》,在山東博物館展覽會上獲甲等獎牌。孔憲斌的後人、楷雕藝術傳人孔繁蕊、孔繁彪姐弟,繼承前輩藝術精華,創作了《百福》《百壽》《九如》《九龍八鳳》等上百種楷雕如意和300餘種旅遊紀念品,多次出國展出,被國內外眾多單位和個人收藏。
苗孔鑄鐵業歷史悠久。相傳明洪武年間犁鏵店匠人遷此創業。鑄造的犁鏵堅韌耐磨不折,銷於本省臨沂、昌淮、煙臺等50多個縣市區及江蘇、安徽、河南等地。生產打造的撅頭、刀、鐵鏟、鐵勺等日用工具,也深得消費者青睞。改革開放以後,苗孔鑄鐵業轉產暖氣片、鐵藝、機械配件、銅、鋁製配件及日常用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