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灰霉病

芹菜灰霉病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翌春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後脫落,借氣流、雨水或露珠及農事操作進行傳播,萌發時產出芽管,從寄主傷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組織上侵入,發病後在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

信息

中文學名:芹菜灰霉病
..

病原中文名:灰葡萄孢
病原拉丁學名:BotrytiscinereaPers.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葉柄

為害症狀

芹菜西芹灰霉病是近年棚室保護地新發生的病害。一般局部發病,開始多從植株有結露的心葉或下部有傷口的葉片、葉柄或枯黃衰弱外葉先發病,初為水浸狀,後病部軟化、腐爛或萎蔫,病部長出灰色霉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長期高濕、芹菜整株腐爛。

病原形態特徵

BotrytiscinereaPers.稱灰葡萄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Botryotiniafuckeliana(deBary)Whetzel稱富氏葡萄孢盤菌。子座埋生在寄主組織內,分生孢子梗細長從表皮表面長出,直立,分枝少,深褐色,具隔膜6~16個,大小880~2340×11~22微米,分生孢子梗端先縊縮後膨大,膨大部具小瘤狀突起,突起上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近球形或橢圓形,大小5~12.5×3~9.5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或越夏。翌春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後脫落,借氣流、雨水或露珠及農事操作進行傳播,萌發時產出芽管,從寄主傷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組織上侵入,發病後在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本菌為弱寄生菌,可在有機物上腐生。發育適溫20~23℃,最高31℃,最低2℃。對濕度要求很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氣溫20℃左右,相對濕度持續90%以上的多濕狀態易發病。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保護地芹菜採用生態防治法,加強通風管理。具體作法為變溫管理:即晴天上午晚放風,使棚溫迅速升高,當棚溫升至33℃,再開始放頂風,31℃以上高溫可減緩該菌孢子萌發速度,推遲產孢,降低產孢量。當棚溫降至25℃以上,中午繼續放風,使下午棚溫保持在25~20℃;棚溫降至20℃關閉通風口以減緩夜間棚溫下降,夜間棚溫保持15~17℃;陰天打開通風口換氣。
(2)澆水宜在上午進行,發病初期適當節制澆水,嚴防過量,每次澆水後,加強管理,防止結露。

藥劑方法

(1)保護地可施用15%腐霉利煙劑,每667m2200克或特克多煙劑,每100立方米用量50克(1片);45%百菌清煙劑,667m2250克熏1夜,隔7~8天1次,也可於傍晚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667m2lkg隔9天1次,視病情注意與其他殺菌劑輪換交替使用。

(2)於發病初期開始噴灑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滅霉靈粉塵667m21kg、50%得益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5%特克多(噻菌靈)懸浮劑3000~4000倍液、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0%防霉寶(多菌靈鹽酸鹽)超微粉600倍液、2%武夷菌素(BO一10)水劑150倍液,隔7~10天1次,共3~4次。由於灰霉病菌易產生抗藥性,應儘量減少用藥量和施藥次數,必須用藥時,要注意輪換或交替及混合施用。如噴灑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加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生產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65%甲霉靈(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多霉靈(多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於發病初期使用,隔14天左右再防1次,連續防治3~4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