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鴨

這首《花鴨》詩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江頭五詠》(丁香、麗春、梔子、鸂鶒、花鴨)的最後一首。這五首詩都是借詠物以自詠的,而《花鴨》一首,結合自身經歷,諷刺特深。

基本信息

【名稱】《花鴨》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花鴨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⑴。

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⑵。

不覺群心妒,休牽俗眼驚⑶!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⑷!

作品注釋

⑴此二句以花鴨之無泥,喻自己之潔身,以花鴨之緩行,喻自己之從容自得。

⑵上句以羽毛獨立喻自己的才能,下句以黑白分明喻自己的品德。所謂黑白分明,也就是是非分明,善惡分明。杜甫所詠的花鴨,羽毛應當是分黑白兩色的。說“太分明”,似有貶抑意,其實是極力讚揚。這句詩充分表現了杜甫“疾惡如仇”的性格,在舊社會,是極可貴的。

⑶仇兆鰲註:“下四作警戒之詞。群心眾眼,指諸鴨言。然惟獨立,故群心妒;惟分明,故眾眼驚。”按群心眾眼,比一般俗物。

⑷稻粱,喻祿位,先鳴,喻直言。末二句含義極深廣,意在揭露權貴們用威迫利誘的手段來壟斷言路,使大家都不敢則聲。這種現象在舊社會是極為普遍的,如《新唐書·李林甫傳》:“林甫居相付十九年,固寵市權,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祿養資,無敢正言者。補闕杜璡再上疏言政事,斥為下邽令,因以語動其餘(其他官吏)曰:‘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後雖欲不鳴,得乎?’由是諫諍路絕。”(陸游《長飢詩》:“早年羞學仗下馬。”即用此事。)所謂立仗馬,就是擺樣子的馬。《新唐書》卷四十六:“飛龍廄日以八馬列宮門之外,號‘南衙立仗馬’。仗下,乃退。”杜甫由左拾遺貶華州司功參軍,也正是由於好開腔,好管“閒事”,以至觸怒了唐肅宗和他的親信。但是杜甫並不後悔,而且一直鳴到死,這就是他的偉大過人處了。所以把這兩句單看作警戎的話是很不夠的。

作品簡析

這首《花鴨》詩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江頭五詠》(丁香、麗春、梔子、鸂鶒、花鴨)的最後一首。這五首詩都是借詠物以自詠的,而《花鴨》一首,結合自身經歷,諷刺特深。舊注以為“戒多言”,還是膚淺和片面的看法。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