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河村

艾河村

艾河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3公里處。

基本信息

艾河村地理位置艾河村地理位置

村莊概況

艾河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3公里處,北距西河村1.5公里,南距濱孤路1公里,東距四壩村0.5公里,西距太平鄉費城村1.5公里。全村區域面積96.98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26畝 。2006年全村總戶數99戶,總人口306人,其中男性152人,女性154人。

農業概況

艾河村位於黃河古道土地肥沃,有利於各種作物種植。1987年以來,發展特色經濟蘋果園300畝,經更新品種,蘋果質量和產量,逐年提高果農收入可觀,全村有80%的戶投入這個產業,年產量1000噸,年收入多少123萬元。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糧棉林果生產和務工收入。2006年戶均收入12500元,人均收入4100元。

村莊建設

1997年實施了小康自來水工程,從此該村丟下肩挑水德扁擔,節省了時間。人們利用節省德時間投入了生產。2006年全村安上自來水,村民們喝上淨化水,保證了人民德用水衛生,提高了健康水平。 2002年,村委投入資金21萬元,對村內路面進行硬化,路寬4米,全長1100米。並於2002年通公車。2000年90%以上的農戶安裝了電話,真正方便了民眾。有事不出門,在家打個電話,農民省工、省時。省錢有什麼業務在電話里就辦了。 2003年12月通閉路,2006年全村60%的戶通閉路。

村辦學校

1954年創辦艾河國小,學校占地面積 4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平方米 ,校舍1間,設國小班4個。1954年將本村適齡學生轉至全日制就讀,入學率達到80%,1991年建幼稚園。

合作醫療

2000年實行合作醫療,建衛生所,備有常有藥品,2001年村里建造標準醫療衛生室。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5%。2006年村建3人組成的保潔隊伍,集中收集和處理村民的生活垃圾。補充在道路兩旁植樹綠化、美化環境等方面的內容。

計畫生育

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1985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畫生育內容。1995年村成立計畫生育協會(補充協會工作情況、對獨生子女戶的獎勵補助措施)。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2006年,該村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以下。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30人,全年出生數2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6.5%,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呈持平數。

村史簡介

無棣縣柳堡鎮閻家莊孟氏兄弟遷此居住,相繼從無棣縣南0、馬山子等遷來一些住戶,故立村海豐屋子(無棣當時叫海豐縣);1945年取名艾河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建為艾河大隊;1982年改稱清河村;1991年復改稱艾河村。1955年秋成立互助組,同年成立初級社高級社,保華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同年我村成立艾河生產大隊,下設2個生產大隊,1966年10月成立革委會,1968年10月灰復生產大隊,1977年4月改成管委會,1984年12月改成村委會等。
1984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1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艾河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副主任1名,委員3名,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1984年12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由村民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大事記

1961年7月 第一個黨支部成立。王玉環擔任支部書記, 趙文光和劉玉霜任組織委員, 孟令軒任宣傳委員。
1947年 8月 清河村成立抗日民眾組織農救會、婦救會、青年團、自衛隊。李殿元任農救會會長(主任),劉趨氏任婦救會會長(主任)。
1953年 3月 艾河村成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5年 8月 清河村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5年 12月 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61年3月 高級農業合作社改為生產大隊,設2個生產隊。
1980年7月 恢復鄉村建制,清河生產大隊改為村。
1984年 11月 清河村村民委員會成立。
村委會第一屆1984年12月換屆村民無記名投票選舉辦法,選舉村委會主任張樹春委員孟法芹、許振周;
第二屆1986年12月換屆主任孟法芹委員許振周、孟令周;
第三屆1989年12月換屆主任孟法芹委員許振周、孟令周;
第四屆 1992年12月換屆主任孟法芹委員 許振周 孟令周;
第五屆 1995年換屆主任馬春彬 委員 許振周、孟令周;
第六屆 1999年1月換屆主任孟維忠 委員 許振周、孟令周;
第七屆 2002年1月換屆主任馬如漢委員孟令周、許振周;
第十一屆 2005年1月換屆主任馬如漢委員 許振周、郭玉卿(本屆書記主任一人兼)。
2002年4月在以程振興為支部書記、馬如漢為村主任一班人員帶領下進行了道路改造,同年7月份鋪了油麵。

婦救會

1943年3月,艾河村成立劉趙氏為會長的婦救會(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1976年10月改稱婦代會1964年12月改稱婦女大隊1976年10月改稱婦代會,1985年起,婦代會主任由村民委員會委員兼任,主要負責婦女、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婦代會在黨支部領導下,帶領婦女民眾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推進計畫生育、振興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半邊天作用。該村在上級婦女組織的帶領下,婦女組織在計畫勝於、農業生產等方面起到推動作用。

民兵組織

1943年2月,艾河村以進步知識青年李保昌等自發組成民兵自衛隊。解放後,以村為單位,設民兵隊。其中年齡在18—25周歲,政治條件好的,經黨支部批准為基幹民兵,其餘為普通民兵。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時,實行軍事化,設營、連、排、班,人民公社設營,生產大隊設民兵連,生產隊設排,排下設班。民兵白天參加生產勞動,夜裡負責巡邏放哨,執行治安任務。民兵幹部每年參加一次軍事訓練。20世紀80年代,隨著軍事現代化程度迅速發展,民兵訓練活動逐步減少。民兵組織延續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