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桐為琴

良桐為琴

傳說古琴的發明人是伏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本文節選自元末明初的學者劉基所著的《郁離子》。

背景

以《詩經》、《樂記》等“琴”樂史料為據,古琴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

原文:

良桐為琴 良桐為琴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①為②琴,弦③而鼓④之 ,金⑤聲⑥而⑦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⑧,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⑨諸⑩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款(11)識焉;匣(12)而埋諸土。期(13)年出之,抱以適(14)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之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15)不然矣。而(16)不早圖之,其(17)與亡矣。”遂去,入於岩冥之山,不知所終。

譯文:

工之僑得到了一根質地優良的桐木,把它砍削成琴,又安上弦彈奏,發出像金子一樣的清脆聲音,像玉器一樣的回音,他自認為這是天下最美妙的琴了。工之僑把琴獻給太常,太常讓高級樂器師來鑑別,樂器師說:“(這琴)不古老。”把它還給了工之僑,工之僑把琴帶回家,跟漆工商量,在琴上畫了一些斷續的紋路;又跟刻字工商量,在琴上刻了一些古代器皿上的題名;然後用匣子裝著把它埋到土裡。過了一年工之僑再挖出它來,抱著琴去街市上。一個有權勢的人經過看到了這琴,用一百金買下了它,再獻給朝廷。主管禮樂的官員們,傳看這把琴,都說:“這琴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寶啊!”工之僑聽說了,感嘆說:“這個世界真可悲啊!難道只是這一張琴嗎?沒有一件事不是這樣的,如果不早打算,我要和這個世界一起滅亡了。”於是就離開了,到不知名的山中,最後不知去向。

註解:

(1)而:修飾連詞

(2)為:製造

(3)弦:名詞作動詞,安上琴弦

(4)鼓:名詞作動詞

(5)金:像金子一樣

(6)聲:發聲

(7)而:並列關係

(8)太常:古代主管禮樂的官

(9)謀:商量

(10)焉,諸:兼詞“於之”,“之於”

(11)款:鐘鼎上的文字或字畫上的題名

(12)匣:名詞作動詞,用匣子裝(體現“裝”字)

(13)期(jī)年:一周年

(14)適:到

(15)莫:不定代詞,沒有什麼

(16)而:如果

(17)其:大概

語法現象:

1.易之以百金……(介詞後置 正常語序——以百金易之)

2.“金聲而玉應”(省略句,省略了前邊的謂語“發出”)

3.“自以為天下之美也”(判斷句。)

4.“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款識焉”(介賓短語後置句。)

5.“易之以百金”(狀語後置句,“易以百金之”)

6.“莫不然矣”是否定判斷句

7.“悲哉,世也!”(主謂倒裝句)

8.“其與亡矣”是省略句,應為“其(吾)與(之)亡矣”

註:兼詞:代表兩個詞的意思,如:“諸”代表“之於”(“zhī ”“yú” 諸“zhū”)

9.悲哉世也!(主謂倒裝)

寓意:

文中工之僑得優質桐樹鑿而為琴,“弦而鼓之”,聲如金鐘玉磬。他視為天下第一良琴,便獻給朝廷樂官,樂官竟說:“此琴非古物,毫無價值。”遂退還。工之僑便請來工匠,在琴上雕琢斷紋,篆刻古字,並配以古色古香之琴匣,埋於土中。隔年後挖出售之於市,一位貴人竟視為古董,以百金重價購之獻於朝廷。樂官們爭相傳看,讚不絕口:“此乃稀世珍寶也!”——同一張木琴,其“命運”和“價值”卻前後如此不同;同一批樂官,其“眼光”和“見解”則相距何啻霄壤!實非琴之貴賤,而乃“古”令智昏也。有如說工之僑先是以“真貨”試樂官之“慧眼”,不如說他後來是出於無奈而略施小技,以“假古董”“戲弄”了這批昏官們的不學無術與信口雌黃。如果文章到此結束,亦不失為一篇好的寓言。然而作者劉基卻另有深意在焉。此時他筆鋒一轉,借工之僑之口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世事)莫不然也!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這就並非說琴,而是在“刺世”,談的是社會與政治的悲劇了。諷刺不重真才實學,只重虛名的人。這些不學無術的昏官腐僚們,掌握著國家盛衰、人才黜陟的大權,以其不辨良莠而又信口雌黃,必然導致人才埋沒、國勢衰微;假如不革除此弊,國之必亡乃成定勢。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鑑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是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這是批評工之橋的話)一句“悲哉,世也!”的警世之嘆,使“識琴”之喻升華為“國是”之議,無疑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