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業

航天工業

航天工業(space industry):是研製與生產太空飛行器、航天運載器及其所載設備和地面保障設備的工業,國防科技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工業的一個重要行業,也是綜合性的高技術產業之一。由於管理體制的不同,有的國家的航天工業是航空航天工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有的國家的航天工業包括飛彈武器系統及其所載設備和地面保障設備的研製與生產,成為軍民結合型的工業。

歷史背景

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標誌了航天工業的正式誕生,經歷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工業體系。

行業地位

航天工業是技術密集、高度綜合、廣泛協作、研製周期長和投資費用大,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先導作用的工業部門之一,足以帶動一些新興產業和新興學科的發展。航天工業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和科技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國防實力的重要標誌。航天工業是人類向太空發展的新興工業部門,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航天工業將進入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太空的新階段。

涉及國家

目前,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獨立的航天工業體系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巴西、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荷蘭、瑞典、挪威、西班牙、中國、日本、印度、以色列、韓國、朝鮮、巴基斯坦、伊朗、南非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其中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家航天工業的規模和水平處於世界前列。

發展背景

製造在大氣層外宇宙空間航行的飛行器及其有關設備的工業部門。它高度綜合了當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最新成果,並與航空技術的發展密切聯繫。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開闢了航天紀元。20多年來,各國已發射了2000多顆航天飛行器(科學衛星、套用衛星、載人飛船和空間探測器等)。航天技術已成為世界新的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和工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航天工業已成了新興工業部門。

歷史意義

航天工業產品的科研、設計、生產、試驗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航天飛行器是它的代表產品。要把太空飛行器送上太空,必須有強大的動力才能使太空飛行器達到預定的宇宙飛行速度,準確進入軌道而環繞地球運動。所以,發展大型運載火箭、飛彈技術是航天工業的前提。另外,還要生產與此配套的地面設備,包括發射場、沿火箭或太空飛行器航區設定的跟蹤與測控台站網、飛行控制中心、數據處理中心,以及回收區設施等。由於研製航天產品要求產品結構精密,採用先進技術和特殊材料,生產周期長,耗費資金多,協作部門廣,因此,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具有獨立的研製條件和能力。

發展航天工業不僅對科學、軍事、社會文化生活等領域的發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對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繁榮,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特別是促進了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深化。

中國航天

中國的航天工業取得了很大成績,1970年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隨後,又相繼研究和發射了一批不同類型的科學和技術試驗衛星,並掌握了用一枚運載火箭將一組三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同時送入地球軌道的“一箭多星”新技術。1979年以後,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陸基洲際飛彈、潛地中程飛彈以及通信廣播衛星相繼發射成功。截至1986年10月,中國已成功地發射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衛星18顆,返回式衛星回收成功率達 100%。中國已具備了發射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等多種衛星的能力,並在測控技術、回收技術、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方面達到了較高水平。

民用航天產業化集群

未來五年內,中國將投入五百億元人民幣,推動建立一個包括國家產業基地在內的民用航天產業化集群,以推進航天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並更多、更好地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

2009年4月8日,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是繼上海之後第二個國家級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陝西省、西安市政府聯手打造。該基地將依託西安科教人才優勢和現有航天產業資源優勢,形成航天技術向其他技術轉化的重要孵化器,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國內外大企業集團開展合作的平台之一。

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在建設中將優先發展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具有戰略價值和影響力、體現高新技術先導和輻射作用、具有智慧財產權和創新能力的航天民用產業,重點發展航天特種技術套用、信息技術、新材料與新能源、計算機軟體、裝備製造業等產業,形成對區域經濟和航天經濟具有帶動作用的高技術產業集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