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舟山的海鮮節便帶你大飽眼福與口福。下面就介紹幾種在非靠海城市常常可以享受到的舟山海鮮美味,一起來嘗試一下吧。
梭子蟹
舟山漁場上蟹的種類很多,約有近百種,形態各有不同,其中資源最為豐富產量最高的要數三疣梭子蟹。
梭子蟹全身披有堅硬的甲殼,背面呈墨綠色,其形狀似織布梭子,故而得名。梭子蟹是一種底棲動物,平時棲息在海底,夏初季節開始向沿岸移動,在沙質的海灘邊產卵,這時的蟹稱為“子蟹”。中秋以前產卵完畢的蟹,稱之為“白蟹”,體瘦質次。農曆九月以後,體內開始積聚脂肪(生膏),準備越冬。這時捕捉的蟹稱作“膏蟹”,體質豐滿,質量最好,營養豐富,為佐酒佳肴。
梭子蟹以蒸食為主。其食用部分含蛋白質、脂肪、糖類、鈣、鐵、無機鹽及維生素A等成份。可入藥,還可提煉可溶性甲殼質,用於紡織印染、人造纖維、造紙、木材加工、塑膠等工業。
梭子蟹除鮮食外,當地傳統的加工方法是將蟹剝殼去污後,放入鹽製成蟹糊、蟹股或蟹醬,或把膏蟹洗淨放入鹽滷里漬之,稱為“嗆蟹”,別有風味。
小黃魚
小黃魚又稱小鮮,是舟山漁場上產量較高的一種魚類,歷史最高年產量曾達到3萬噸。
小黃魚外形與大黃魚相似,但又不屬於同一種。小黃魚體長短於大黃魚,一般為15—25厘米,與大黃魚的主要區別是:大黃魚的鱗較小,背鰭起點與側線間有八至九個鱗片;在而小黃魚的鱗較大,在背鰭起點與側線間有五至六個鱗片。大黃魚的尾柄較長,其長度為高度的三倍多,而小黃魚僅二倍左右。
大黃魚
大黃魚,又叫大黃花魚,是我國的重要經濟魚類。舟山群島海域是大黃魚的主要產地之一,歷史最高年產量曾達到13.2萬噸。
每年立夏前後,大黃魚在集群產卵時會發出叫聲。雌魚的叫聲較低,同點煤氣燈時發出的哧哧聲相似;雄魚的叫聲較高,像夏夜池塘里的蛙鳴。在木帆船生產時,漁民都把耳朵貼在船板上聆聽叫聲,判斷魚群的大小和密集程度,以及魚群的深淺,進行捕撈。
大黃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鮮食可紅燒、清燉、生炒、鹽漬等,烹調幾十種風味各異的菜餚。鹹菜大黃魚是舟山人待客的家常菜。大黃魚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耳石有清熱去瘀、通淋利尿的作用,膘有潤肺健脾、補氣止血作用,膽有清熱解毒功能。
近年來,由於捕撈強度過大,大黃魚資源越來越少,產量也隨之減少。目前,舟山已建起人工養殖大黃魚基地。
舟山白鯗
舟山群島海域是大黃魚的主要產地。用鮮黃魚剖肚鹽漬曬乾後,稱為黃魚鯗,又稱“白鯗”。
舟山白鯗的加工需經清洗、劈剖、去髒、鹽漬、清洗、翻曬、整形等工序。每百公斤鮮黃魚用鹽量為25%至30%,曬制後可出黃魚鯗成品33公斤左右。魚膠是黃魚鯗加工過程中的主要副產品,每百公斤鮮魚可出乾膠1公斤,多數製作片膠,少量作長膠。魚膠是富含蛋白質、脂肪的海味品和營養品,長膠作工業原料。黃魚籽,尚未產卵的稱紫籽,曬乾後也是高級食品。魚鹵經澄清煮沸後可作魚露醬油,是極佳的調味品。
經過精細加工的舟山白鯗,潔白、形圓、味鮮、鹹淡適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適量的脂肪,有開胃、清火、生津、活血的作用。白鯗加生薑清燉,可供婦女產後補虛。白鯗烤豬肉,是舟山漁區用來招待客人的一隻最有特色的地方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