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陽縣西街清真寺

舞陽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黃淮海平原,戰國謂舞陽邑,秦置縣,現屬內陸特區漯河市轄縣。總面積774.82平方公里,轄9鄉9鎮,395個行政村,總人口60萬,有漢、回、 滿、 壯等十餘個民族成分,其中回族人口3008人。主要分布在舞泉鎮的西關、南關、東關,北舞渡鎮的北舞渡村、小宛莊,侯集鄉的河北街村,章化鄉的裴莊等地。

清真寺簡介

舞陽縣西街清真寺,位於舞陽縣舞泉鎮西街。坊上有回民600人,大多分布在西關、東關、南關,回民主要姓氏有楊、馬、宛、劉、佟、巴、陳、胡、李等姓氏。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

西街清真寺,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原寺占地4畝,建大殿10間,講堂屋5間,男女水房各3間,門樓5間,系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風格,明檐出廈,雕樑畫棟,古香古色,肅穆壯觀。明崇禎十四年(1642年)十一月,李自成率兵攻打舞陽縣城,漢族紳士景長舒和回族社首杜金打開城門歡迎義軍當眾處死罪惡滔天的縣令潘洪,為民雪恨。1644年清兵入關,闖王兵敗,在清廷為官的潘氏家族到舞陽祭祖,杜景兩家因開門迎闖王,被滅門九族,挖地三尺,全城回族均受此株連,清真寺也被焚燒。清光緒十二年(1886)四月十八日重建清真寺。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三月,在宛從任、楊順興、劉書亮、馬步雲、佟興順、楊忠旺等先輩們集傾家之資產,在西街重建起了大殿3講堂屋3水房4門面5間的清真寺。“文化大革命”中,西關回族民眾再次遭到殘酷的壓迫和蹂躪,年已古稀的本坊阿訇被毆打到殘,難以主持教務,廣大回族民眾的宗教信仰逐漸喪失,風俗習慣已經淡化。清真寺大殿、講堂屋、水房等被毀,其它房屋被村委占用。後來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在外坊教胞的督促幫助下,1992年11月,在社首宛省亞、宛省眾等人倡議下,集資重建,1995年竣工。現寺占地628平方米,有大殿5間(北屋),阿訇住室3間,男水房2間,女水房2間,大門及門面5間,其它房屋3間,2000年增建水房1間。

清真寺阿訇

清真寺自1935年以來的主要任教阿訇有:郟縣三郎廟的張三阿訇,任教時間1935~1938年;北舞渡的丁兆祥阿訇,任教時間1938~1947年;安徽臨泉的趙天祥阿訇,任教時間1947~1949年;襄城縣的黑廣霖阿訇,任教時間1949~1953年;泌陽縣百秩店的楊會海阿訇,任教時間1953~1958年;南陽的陳凱明阿訇,任教時間1958~1960年;安徽臨泉的趙天祥阿訇,任教時間1960~1995年;葉縣的許保軍阿訇,任教時間1995~1996年;太康縣的李義瑾阿訇,任教時間1996~2002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