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影塔

無影塔

無影塔位於河南省汝南縣境內。無影塔原名宋興福寺塔。興福寺原名晉安寺,始建於南朝梁元帝承聖年間(552~554年)。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改稱興福寺。至南宋度宗鹹淳六年(1270年)重建興福寺並建此塔。興福寺毀於近代,1953年該塔遷移至洪山公園內。

基本信息

歷史

無影塔 無影塔

無影塔原名宋興福寺塔,俗稱無影塔。始建於南朝梁元帝承勝年間(552-554年)。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改稱興福寺。此寺後毀。至南宋度宗鹹淳六年(1270年)重建興福寺並建此塔。寺廟後復毀,但塔倖存至今。

1956年,石塔就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後因塔身出現傾裂,1962年從洪山東麓遷建於洪山公園。

2013年5月,無影塔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塔高11.25米,底部直徑為4.25米,八面四層。全塔以石塊壘砌而成,建築形式特殊。
塔的每層都有小龕,龕中嵌有羅漢天王力士等姿態生動的石刻浮雕和花草紋飾,大多因年久風化模糊不清。惟有第一層向北的小龕中,還有一個菩薩,難得的是此塔本身刻有紀年。在第一層南面小龕的左側刻“住大洪山勝象興福寺重修”,右側刻“鹹淳六年歲次庚午四月洛佛曰知事僧宗傑題”。

寶塔的來歷

歷史記載

關於寶塔的來歷,也有一些其他的說法。據《湖廣通志》記載:“古無影塔在黃鵠磯石上。”《江夏縣誌》也載:“古無影塔在黃鵠磯石上,高不三尺,每日返照略不見影,藏骨名不知誰何也。”所謂無影,一說為無論太陽在何處,該塔身後均無影子;一說為冬至正午無塔影。

民間傳說

在民間,無影塔的來歷還有著一個關於龍脈的傳說。據傳,在古老的武昌城內外,一條蛇形山脊突起在武漢江南平川沃野大地,它自南而北繞東湖、穿城垣(武昌城),直抵長江南岸,與對岸龜山隔江相望。這就是著名的“江南龍脈”之地,武昌蛇山(後因山谷、山脊之變化而被後人稱為蛇山、小龍山、洪山)。江南四大名樓黃鶴樓正位於龍頭之上,而洪山公園的這一古塔就在龍尾之處。
歷代封建統治者對此“龍脈”耿耿於懷,多次派人建樓、挖洞、修塔以鎮龍頭、斷龍身、壓龍尾,直到辛亥革命前。此塔正是傳說中的鎮龍之舉的產物。
也有一說法,說該塔的實際效用是用以鎮壓地下水眼的防洪設施。《湖廣通志》記載:“無影塔,塔下有井名浪花井,其脈通江,建塔以安瀾焉。”

無影的條件

之所以叫無影塔,就是沒有影子的塔。據傳,無影塔在原址的時候,每年夏至中午時分,塔身都沒有影子。此乃該塔一絕。為何無影,眾莫能破。現在寶塔已經不是原來的地理位置和空間條件,至於是不是無影也無法考證了。

塔內藏物

1962年搬遷時,塔內發現了一尊小佛像和一些散落在佛像邊的宋朝錢幣。無影塔里的這尊宋代銅佛立像現藏於武漢博物館內,高44厘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