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紅皮小麥

興化紅皮小麥

興化紅皮小麥,江蘇省興化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興化紅皮小麥出粉率高、粉色白、灰份低;麵筋數量適中,穩定性高,麵團彈性好。食用品質好、色香味純正。

產品特點

興化紅皮小麥 興化紅皮小麥

興化紅皮小麥出粉率高、粉色白、灰份低;麵筋數量適中,穩定性高,麵團彈性好;食品加工性能好,適合製作優質饅頭和麵條,也能搭配製作花麵包;食用品質好、色香味純正。

產地壞境

興化紅皮小麥 興化紅皮小麥

興化市東臨黃海、地處江淮平原,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常年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農業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小麥品質受基因、環境與栽培因素共同影響,特殊的地域自然環境與興化小麥品質的形成是緊密關聯的。

(一) 氣象條件

興化市農業氣候具有過渡性、海洋性、季風性等優於周邊縣市的特點,在氣象上有“暖中心”之稱,主要表現為雨水豐沛,日光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炎熱天氣不多,嚴寒期較短,無霜期長,光熱資源充沛。興化初霜日平均出現在11月13日,終霜日在3月27日,無霜期長達229天,無霜凍期達239天,穩定通過20℃的初日在5月25日,終日在9月28日。比鄰近縣市優越之處是,年平均氣溫較同緯度的高郵、東台高0.3℃和0.4℃,比南邊的江都、泰興高0.2℃和0.3℃,無霜期比鄰縣長10天左右,0℃以上積溫高200℃左右(表示農作物可以利用的熱量資源),日照時數多50~80小時。可以看出,興化紅皮小麥生長期間,秋季氣溫較高,降溫較遲,十分有利於冬發壯苗,而春季氣溫回升較慢,有利於控制高峰群體,抽穗灌漿期溫度適宜,晝夜溫差較大,光照充足,有利於小麥蒸煮品質的改善。這種氣候資源決定了興化是生產優質蒸煮類小麥的理想區域。

(二) 水文條件

興化紅皮小麥 興化紅皮小麥

土壤水分與降水對小麥品質的影響較大,適宜的土壤水份與降水可以較顯著的提高品質,但較多的降水有降低小麥濕麵筋含量的趨勢。興化水域廣闊,平均地面真高在1.8米,現有五湖八盪,主要河道22條,中小河道縱橫密布,密如蛛網,素有“江淮福地,水鄉明珠”之稱。興化的特色在水,水是興化的靈魂,是興化獨有的自然環境條件。由於興化水利建設速度較快,可及時調節內河水位,在小麥生產上可趨利避害。加之興化農民有著開挖麥田內外三溝的傳統習慣,保證了小麥在生長期間排水暢通,雨後田間無積水,根系不受漬。興化紅皮小麥生長期間土壤潤而不漬,可滿足小麥不同生育階段對水份的需求,小麥不易早衰,有效灌漿期較長,特別是在乾旱年份,興化紅皮小麥則更具優勢。同時,由於小麥成熟階段時遇連陰雨天氣,紅皮小麥休眠期相對較長,不易出現穗發芽現象。因此,興化潤而不漬的水鄉特有的生態環境,是培育興化紅皮小麥麥香濃郁、蒸煮品質優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土壤條件

興化紅皮小麥 興化紅皮小麥

土壤質地與肥力狀況對小麥品質影響很大,一般來說,在環境條件中,土壤狀況對小麥品質的貢獻率較高。興化勞動人民歷史上就有罱積河泥作有機肥堊田的傳統習慣,通過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以及長期開溝築圩,堆田墾殖,圍田開墾,將有機肥料堆積覆蓋在自然田野上,不斷抬高田身和增加土地肥力,全市地表人為復蓋土層平均厚達60.2cm,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提高,根據土壤普查全市平均土壤有機質含量達2%以上。興化特殊的自然資源環境既是天成,也是人為,興化勞動人民所具有的傳統耕作方式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是興化紅皮小麥品質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 環境條件

興化水域廣闊,素有“三分綠水、七分沃土”之稱,是全國有名的“生態水鄉”,2001年度被國家環保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多年來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為100%,水質優良,無污染,可供洗菜、淘米之用。

歷史淵源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淮南節度使判官李承主修捍海堰(亦稱常豐堰),使堰西之地(今之興化)皆成耕田。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泰州知州張綸奏準以范仲淹知興化縣事,督修捍海堰。天聖六年堤成,濱海瀉鹵之地皆成良田”。

元末,興化張士城憑藉家鄉“豐盈之糧儲”揭竿舉義稱雄大江南北達17年之久。洪武元年,知縣徐士誠借朝廷“驅蘇民以實淮揚”發展農業之際,“招集流亡,恢復農耕”, 明初興化出現了“遍野盈綠池,泥瓮填室間”的可喜景象。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興化知縣歐陽東風主修的《興化縣新志》載,諸谷之品,粒飽香濃,多為貢品,麥有多種,中西部黑土產佳品。邑人明宰輔高谷在昭陽十景《東高霽雨》(縣誌註:郊疇百里,平曠一色,時雨初霽,禾麻若菌。)中寫道:“積雨如膏土脈滋,春來民事頗相宜”,“宿麥漸看青遍野,新秧初見綠盈池”。

興化紅皮小麥 興化紅皮小麥

清乾隆十年(1753年)近場高埠遍種豆麥。清邑人鄭板橋《滿江紅·田家四時苦樂歌中》有“細雨輕雷,驚蟄後和風動土。正父老催人早作……夜月荷鋤村犬吠……麥浪翻飛,又早是秧針半吐。看壟上鳴槔(gāo)滑滑,傾銀潑乳。脫笠魚梳頭頂發,耘苗汗滴禾土根……”句。清鹹豐三年修的《梁志》中所附興化熟田《全境圖》上標定的區域,與現存的小麥種植面積大致相等。

民國十八年(1929年),全縣有耕地192.7087萬畝,其中旱地67.44萬畝,占總耕地35%。興化古謠諺早有:“六月六,一口焦屑(炒熟的麥粉)一口肉”的說法。窺一豹可見全斑,從文獻方誌及詩文記述中,我們完全可以理清興化紅皮小麥的“傳承系譜”。

生產情況

興化市優質紅皮小麥面積常年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平均單產400公斤左右,年產量40萬噸左右。

產品榮譽

2009年8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發文公布,對“興化紅皮小麥”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江蘇省興化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選用揚麥158、揚麥11號、揚麥16號等中筋春性紅皮小麥品種。

(二)立地條件。

土壤有機質含量≥2%,pH值6至8,田間內外三溝配套,排灌方便,防漬害能力強。

(三)栽培管理。

1. 播種:

(1)播種期:應將播期按排在最佳播期10月25日至11月10日之間。

(2)播種量:每667m(畝)大田播種量在7千克至8千克。

(3)播種方式:採用淺旋人工撒播方式或條播種機播種,播後及時窨透水。

2. 肥水管理:每667m(畝)施肥量折施純N:15千克至16千克,PO:6千克至7千克,KO:6千克至7千克,N:PO:KO為1:0.35:0.35,肥料種類以有機肥和復混肥為主。要重視拔節孕穗肥的施用,用量不少於總施N量的40%。除播種後窨透水促齊苗以外,其餘階段應以防水降漬為主,要及時清理內外三溝,保證排水暢通,雨後田間不積水。

3.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

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收穫和貯藏。

1. 收穫:5月底6月初(籽粒蠟熟期),當穗下節枯黃,應及時搶收、曬乾、揚淨、貯藏。

2. 貯藏:在避光、常溫、乾燥和有防潮設施的地方貯藏。應保持貯藏地通風、清潔、無蟲害、無鼠害,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易發霉、有異味的物品混存。倉庫消毒、熏蒸處理所用藥劑應符合國家有關食品衛生安全的規定。其它按國家有關標準和規定執行。

(五)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籽粒飽滿整齊,紅皮角質,腹溝較淺。

2. 理化指標:

項 目 指 標
容重 765g/L
粗蛋白 12.5%-14%
出粉率 67.2%-70.1%
麵粉白度 76%-77.9%
濕麵筋(14%水份基) 28%-33%
麵團吸水率 60%
形成時間 5.5 min -7.5min
穩定時間 5.5 min -7.5min
最大拉伸阻力 50-60FU
延伸度 180 mm -185mm
澱粉含量 75%-77%
直/支比值 20-21

3.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