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諸子登峴山體裁

作者: 體裁: 年代:

與諸子登峴山體裁

與諸子登峴山 名稱:與諸子登峴山
作者:孟浩然
簡介
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四十八歲入長安趕考落第,失意東歸,自洛陽東遊吳越。張九齡出鎮荊州,引為從事,後病疽卒。他不甘隱淪,卻以隱淪終老。其詩多寫山水田園的幽清境界,卻不時流露出一種失意情緒,詩歌淡雅而有壯逸之氣,為當時詩壇所推崇。在描寫山水田園上,孟浩然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
主題
主題詞或關鍵字:唐詩
欄目關鍵字:唐詩三百首
類別:五言律詩
體裁:律詩
年代:盛唐內容介紹
原文
與諸子登峴山①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②。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③。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④。
注釋
[注釋]
①峴山:一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縣南。
②復登臨:對羊祜曾登峴山而言。登臨:登山觀看。
③魚梁:沙洲名,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夢澤:雲夢澤,古澤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陸一帶。
④羊公碑:晉人羊祜之碑。
賞析
[賞析]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悶。他登上峴山,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著,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與自己的處境正相吻合。“煙滅無聞”正是對自己遭遇的寫照,觸景生情,倍感悲傷,不禁潸然下淚。全詩借古抒懷,感情深沉。
【評析】
??詩意在弔古感今,開首二句揭題。第三句的“江山勝跡”照應“人事代謝”;第四句的“我輩登臨”照應“往來古今”極為粘合;五、六兩句寫登臨所見;最後二句扣實,真有“千里來龍,到此結穴”之妙。
??詩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半描寫景物,富有形象,充滿激情。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