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人荊雪濤書

與友人荊雪濤書

選授後,親者不以為親,故者不以為故。 郁從中來,病不自持,一臥月余。 嗣後官民親睦,環集問安,如家人父子。

原文

廣西柳州羅城,偏在山隅,土司①環繞,山如劍排,水如湯沸,蠻煙瘴雨。北人居此,還者什不得一二。
選授後,親者不以為親,故者不以為故。同年生王吉人,勸勿往。私心自度:“古人‘利不苟趨,害不苟避’之義何為?”俯首不答。抵舍,典鬻田屋,得百金,攜蒼頭②五人,拜先祠,別老母,門內外但聞哭聲,不復回顧。
行及湖南冷水灘,臥病,扶掖陸行。之桂林,皆勸以善調治,勿亟赴羅城。抱病之人,至是膽落,往日豪氣,不知消磨何所矣!到縣庭,無門垣,草屋三間,內廨支茅穿漏,四無牆壁。郁從中來,病不自持,一臥月余。從僕環向而泣,了無生氣。乞歸無路,扶病理事,立意修善,以回天意。凡有陋弊,清察

清文觀止清文觀止
釐革。無幾何,一仆死,余仆皆病。萬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臥,床頭樹一槍以自防。然思為民興利除害,囊無一物,猺獞雖頑,無可取之資,亦無可殺之仇也。事至萬不得已,則勉強為之。申明保甲,不得執持兵器。間有截路傷命,無蹤盜情,必務緝獲,推詳真實。漸次人心信服,地方寧靜。而地與柳城西鄉接境,其人祖孫父子,生長為賊,肆害無已。約某鄉民練兵,親督剿殺。渠魁③俯首,乞恩講和,擄掠男女牛畜皆送還。敢有侵我境者,竟行剿滅,而鄰盜漸息。
嗣後官民親睦,環集問安,如家人父子。而民俗婚喪之事,亦皆行之以禮,感之以情。羅城之治,如斯而已。
自數年來,本非為功名富貴計,只欲生歸故里。日二食或一食,讀書堂上,坐睡堂上,首足赤露,無復官長禮。夜以四錢沽酒一壺,無下酒物,快讀唐詩,痛哭流涕,並不知杯中之為酒為淚也。回想同僚諸人,死亡無一得脫。是以赴蜀之日,益勵前操,至死不變。偶書寄,以發知己萬里一慨。
(節選自《清文觀止》)

譯文

廣西柳州府的羅城縣,在山腳的偏僻處,土司官環繞期間,山像劍一樣排列,水像湯一樣沸騰,山川濕熱鬱蒸的氣瀰漫著。北方的人住在這裡,能回去的十個人中不到二三個。
經過選定授予官職後,親戚不把我當作親戚,老朋友不把我當作老朋友。跟我同年的王吉人,勸我不要去,我私心忖度自己:“古人說‘不苟且追求財利,不苟且逃避禍害’的意義是什麼?”低著頭不回答。回到家裡典押賣掉田屋,得到一百金,帶著五個僕人,拜祭了祖先褐堂,辭別了老母,門內外只聽得哭聲一片,我沒有再回頭看看。
行到湖南冷水灘,生病了,僕人攙扶著我走陸路。到了桂林,都勸我好好調養療治,不要急著趕赴羅城。抱病的人,到這時膽小起來了,往日的豪氣,不知道消磨到哪裡去了。到了縣署,(看到)沒有門牆,只有三間草屋,裡面的官舍由茅草支撐著,破敗有漏孔;四面沒有牆壁。憂鬱從心裡產生,病重不能自己堅持,在床上躺了一個多月。跟來的僕人圍著我哭泣;毫無生氣。請求回家沒有門路,(只有)拖著病體辦事,立志做善事,來挽回天意。凡是有壞的弊端,就清理改革。沒過多久,一個僕人死了,其餘的僕人都生病了。一個人離家萬里,生死不能自主。夜裡枕著刀睡覺,床頭立著一把槍來自己防備。然而想到替百姓興利益除弊害,袋裡沒有一件東西,猺獞(少數民族)雖然貪婪,沒有可以得到的資財,也沒有可殺的仇怨了。事情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就勉強去做。申明採用保甲的鄉兵制度,百姓不能持有兵器。偶爾有在路上攔截傷人性命,(以及

清文觀止清文觀止
)沒有蹤跡的盜情,務必要查明捉拿,推究詳細真實。漸漸地百姓相信佩服我,羅城縣一片安寧。然而羅城與柳城西鄉接境,那地方的祖孫父子,世代都是做賊,放肆為害沒有停止。約定讓某鄉民練兵,我親自督師前去剿殺。(後來)那首領乞求寬恕請求講和,擄掠的男女牛畜都送回來了。敢有侵犯我邊境的,都要剿滅,於是鄰近的強盜漸漸少了。
後來官民親近和睦,環聚著來問安,像家人父子一樣。而且百姓風俗婚喪的事,也都依照禮節去做,用真情來感化(百姓)。羅城的安定太平,就是這樣罷了。
這些年以來,原本不是為了功名富貴打算,只是想要活著回到故鄉。每天吃一餐或兩餐,在堂上讀書,也在堂上坐睡,露首赤腳,不再有官長的禮節。夜裡拿四文錢買一壺酒,沒有下酒萊,就暢快地吟誦著唐詩,痛哭流涕,並不知杯中的是酒還是淚啊。回想同官署做官的許多人,都死去了,沒有一人能倖免。因此到四川(赴任)的日子,會更加勉勵以前的節操,到死不變。偶爾給你寫這封信,來抒發知己在萬里之外的一種慨嘆。

作者簡介

簡介

于成龍(1617-1684) 字北溟,號于山,清山西永寧(今呂梁離石)人。謚“清端”、贈太子太保。于成龍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生平事跡

他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說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群,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征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後,曾被其預斷為“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
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