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蒿[黃花蒿別名]

臭蒿[黃花蒿別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2、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本草綱目)

別名:草蒿(神農本草經),青蒿(神農本草經、中藥俗稱),臭蒿(日華本草),犱蒿(蜀本草),黃蒿(俗稱),臭黃蒿(內蒙古),茼蒿(山西),黃香蒿、野茼蒿(江蘇),秋蒿、香苦草、野苦草(上海),雞虱草(江西),黃色土因呈(湖南),假香菜、香絲草、酒餅草(廣東、海南島),苦蒿(四川、雲南)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揮發性香氣。根單生,垂直,狹紡錘形;莖單生,高100-200厘米,基部直徑可達1厘米,有縱棱,幼時綠色,後變褐色或紅褐色,多分枝;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無毛或初時背面微有極稀疏短柔毛,後脫落無毛。葉紙質,綠色;莖下部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7厘米,寬2-6厘米,綠色,兩面具細小脫落性的白色腺點及細小凹點,三(至四)回櫛齒狀羽狀深裂,每側有裂片5-8(-10)枚,裂片長橢圓狀卵形,再次分裂,小裂片邊緣具多枚櫛齒狀三角形或長三角形的深裂齒,裂齒長1-2毫米,寬0.5-1毫米,中肋明顯,在葉面上稍隆起,中軸兩側有狹翅而無小櫛齒,稀上部有數枚小櫛齒,葉柄長1-2厘米,基部有半抱莖的假託葉;中部葉二(至三)回櫛齒狀的羽狀深裂,小裂片櫛齒狀三角形。稀少為細短狹線形,具短柄;上部葉與苞片葉一(至二)回櫛齒狀羽狀深裂,近無柄。頭狀花序球形,多數,直徑1.5-2.5毫米,有短梗,下垂或傾斜,基部有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開展、尖塔形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內、外層近等長,外層總苞片長卵形或狹長橢圓形,中肋綠色,邊膜質,中層、內層總苞片寬卵形或卵形,花序托凸起,半球形;花深黃色,雌花10-18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外面有腺點,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10-30朵,結實或中央少數花不結實,花冠管狀,花葯線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具短尖頭,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短睫毛。瘦果小,橢圓狀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

遍及全國;東半部省區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區,西北及西南省區分布在2000-3000米地區,西藏分布在3650米地區;生境適應性強,東部、南部省區生長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緣等處;其他省區還生長在草原、森林草原、乾河谷、半荒漠及礫質坡地等,也見於鹽漬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區可成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廣布於歐洲、亞洲的溫帶、寒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在歐洲的中部、東部、南部及亞洲北部、中部、東部最多,向南延伸分布到地中海及非洲北部,亞洲南部、西南部各國;另外還從亞洲北部遷入北美洲、並廣布於加拿大及美國。模式標本采自蘇聯西伯利亞地區。

含揮髮油,並含青蒿素、青蒿內脂I、II、a-蒎烯、樟腦、按葉油素、青蒿酮等,此外還含黃酮類化合物;地上部分還含東茛菪內脂類化合物。青蒿素為倍半萜內脂化合物,為抗瘧的主要有效成分,治各種類型瘧疾,具速效、低毒的優點,對惡性瘧及腦瘧尤佳。

臭蒿對治療溫瘧有奇效,《肘後方》載“青蒿一握,水二升,搗汁服之,治療溫瘧有奇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