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與生態

福建自然環境演變與地理分區 福建自然環境演變與地理分區 一、自然環境的演變

書名:自然地理與生態
作者:趙昭
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802097254
出版日期:2008 年9月
開本:16
頁碼:419
版次:1-1
所屬分類: 自然科學 > 地球科學 > 自然地理學
內容簡介
本書由52篇相關論文整合而成。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環境,揭示區域環境特徵,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演變的過程;第二部分為資源,對各種自然資源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全面評價,並對資源如何開發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這兩部分都是自然地理基本內容。第三部分是生態,它主要反映在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自然災害等幾個方面,並從生態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對策和措施。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自然環境的結構與演變
福建自然環境演變與地理分區
福建省境內自然地帶的劃分及其界線問題
福建地貌基本特徵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福建山地基本特徵與發展山區經濟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地貌
從第四紀孢粉組合探討黃崗山植被的垂直變化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的原因探討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特點和作用
武夷山脈地貌特徵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福州盆地第四紀以來演變的初步研究
福建永安的冰緣沉積
植被在自然景觀中的標誌作用
福建海域的地質結構和海底地貌
福建海岸
福建海岸的升降問題
琅岐島的形成和演變
台灣海峽演變的初步研究
.第二部分 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
合理開發利用福建省自然資源的問題研究
山海開發與繁榮福建經濟
福建山區要建立立體結構的大農業
筆談:我國山區的綜合開發和整治
加強林業建設,進一步發展食用菌生產
如何扶持貧困縣走上長期富裕的道路
福建海域資源
福建港口資源開發的初步構想
開發三都澳芻議
第三部分 生態
福建自然環境特徵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龍巖地區的自然環境與環境保護
福建花崗岩山丘坡面侵蝕的研究
福建省河田花崗岩水土流失區溝谷的研究
福建省花崗岩類風化物的特性與建立地帶性森林生態系統
福建農地水土保持的若干理論性問題
福建坡地類型劃分及其生產意義 
50年來福建省水土保持理論的進展
建設水口水電站需考慮的幾個問題
平潭島的生態環境及發展方向
平潭縣防護林的綜合效益
“鐵觀音”故鄉安溪縣考察記
福建的洪澇災害
福建沿海地區洪澇災害研究
福建省南靖縣1981年9月22日洪水發生的原因剖析
閩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整治
九龍江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整治方案
沙溪1994年“5·2”大洪水原因分析
福州市區高溫原因和防禦對策 
要惜土如金——談談水土保持
福建河田盆地水土流失地區用林草措施治理的研究
河田水土保持再認識
長汀水土流失四年治理評析
成片土地開發中的生態問題
調整全省工業布局加快污染治理步伐
論福建生態省的建設
書摘
第一部分 自然環境的結構與演變
福建自然環境演變與地理分區
一、自然環境的演變
現代福建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由內、外力綜合作用形成的。
(一)第三紀以前
福建省位於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屬大陸邊緣的一個組成部分,東面隔海相望的是台灣島,台灣島以東為太平洋板塊。在大地構造上,黃汲清將福建劃為華南加里東褶皺帶的一部分;按地質力學觀點,則屬於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中國大地構造綱要》一書確定其為地塊性質,屬於次一級大地構造單元——華夏台背斜的一部分;早先也有人稱為“華夏古陸”。它的基底是前震旦紀變質岩,在閩西北稱“建甌群”,在閩西南稱“樓子壩群”,零星地分別出露在建甌、建陽、邵武及長汀和武平等地。福建東半壁幾乎全為深厚的火山岩和侵入岩所覆蓋,對其基底情況了解甚少。自元古代(距今約7.3億年)至中生代末(距今約7000萬年前),在福建古地理演變中,曾發生以下巨大變化:
1.多次地殼運動使地表形態不斷變化
最早的地殼運動是距今約8億年前的晉寧運動,由此形成福建構造的原始形態。晚元古代是地槽發育階段,地殼振盪頻繁,火山活動強烈,形成巨厚的火山復理式沉積。早古生代時,總的趨勢是處於海退環境,但地殼仍處振盪中,形成沙泥質復理式沉積。志留紀至奧陶紀末初(距今約4億年前),由於加里東運動,造成一系列北東東、北東向褶皺和斷裂,產生區域變質作用。特別是崇安一石城、政和一大埔斷裂變質作用更為強烈,並產生混合岩作用,形成混合岩和混合花崗岩。這一地殼運動奠定福建境內及華南其他地區主要褶皺構造的形態,具有地質上的劃時代意義。因此,中外一些地質學家把福建的大地單元定為加里東褶皺帶,屬於華南加里東褶皺帶的一部分。閩西北地區自加里東運動隆升成陸後,在以後的地質時期,始終處於隆升、剝蝕過程,未受海侵,一般所說“華夏古陸”僅指此一地區而言。
從晚泥盆紀開始,福建進入準地台發展階段。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地面漸趨平緩,進而發生海侵,海水由廣東進入福建,到晚石炭一早二疊世,福建西南部和中部處於相對穩定的淺海環境,形成碳酸鹽沉積。在二疊紀中,海水屢有進退,成為海陸互動沉積環境,形成福建最重要的含煤碎屑岩系。二疊紀晚期發生海西運動(距今約2.5億年前),運動的形式主要表現為地殼的上升和下降;低洼部分到晚二疊世又接受了海侵。至早中三疊世,海水開始退出。晚三疊紀早期,全省只有局部殘留盆地,如漳平天坑一帶,接受了含煤碎屑沉積。晚三疊世晚期發生印支運動(距今約2.1億年前),結束了福建準地台的發展歷史,形成一系列北東向的褶皺和斷裂,並產生輕微的變質作用。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