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自然地理志

《山東省志·自然地理志》編纂工作始於1985年,1996年公開出版。全書以篇、章、 節劃分層次,共設6篇、18章。首篇為地貌,依次為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理、綜合自然區劃。本志的時間斷限原則上為1840~1985年。為使數據資料與《山東省志·氣象志》一致,本志氣候篇的記述一般以1980年為下限。

地理位置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黃河下游,北瀕渤海,東臨黃海,是中國沿海12省(市)之一。省境南北最長約400公里,東西最寬約700公里,面積約15.72萬平方公里。 山東海岸北起冀、魯交界處的漳衛新河河口,南至蘇、魯交界處的繡針河河口,岸線長3121公里。 沿岸0~20米水深的淺海總面積為29031平方公里。沿岸面積大於1平方公里的海灣有51處。山東近岸島嶼計299個,總面積147平方公里。 山東地貌分為平原與山地丘陵兩大部分。平原主要分布於魯北及魯西,基本屬構造沉降區。山地丘陵分布於魯中南及魯東,屬構造隆起區。山東地貌大勢總的表現為:省境中部山地隆起,地勢最高,東及南部丘陵和緩起伏;北及西部平原坦蕩,對山地丘陵呈半包圍之勢。

氣候區

在全國氣候區劃中,山東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省氣溫分布自西南向東北降低,年均溫11.0~14.0℃。氣象災害以旱、澇為主,風、雹次之。 山東河流水系較發達, 全省平均河網密度為0.24公里/平方公里。長度超過10公里的河流有1552條,分屬海河、黃河、淮河、小清河水系及山東半島水系。 山東的土壤在分布上,魯東丘陵區以棕壤為主,分布單一;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棕壤與褐土則成複合鑲嵌狀分布。潮土主要分布於魯西--北平原區及山間河谷平原內;砂姜黑土集中在窪地;鹽鹼土除在魯西--北平原與潮土鑲嵌分布外,沿海地帶亦有發育。 在全國植被區劃中,山東地處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因受人為長期墾伐,原始森林早已蕩然無存,現狀植被幾乎全具次生性質。山地丘陵區落葉闊葉林大多以麻櫟、栓皮櫟及槲等耐旱性櫟類為主,以及落葉闊葉雜木林和人工栽植的刺槐林。山地次生植被中,尚有以赤松、黑松、油松、側柏等溫性針葉樹種構成的針葉林。魯東以赤松、黑松為主,魯中南以油松及側柏為主。平原區常見樹種為楊、柳、泡桐、臭椿和楸等,多營造為速生豐產林。

野生動物區

在全國動物地理區劃中,山東動物界屬於華北區黃淮平原亞區。境內陸棲野生動物中,哺乳類主要由嚙齒類、翼手類、食蟲類和一些小型肉食獸類所組成。山東省鳥類區系以種類豐富、 生態類型多樣為特徵,鳥類計有406種和亞種。在山東境內繁殖的鳥類計133種, 其區系成分以古北界為主,具有明顯的兩界過渡性特徵。省內有陸棲和淡水爬行類17種,以較耐乾旱的蛇類和蜥蜴類為主。兩棲類種類明顯貧乏,境內8種均屬無尾兩棲類, 且多為華北地區習見種。陸棲無脊椎動物類群較多,以節肢動物的昆蟲和蛛形類最為多見。山東淡水動物的主要類群為魚、蝦、蟹、螺、蚌等。淡水魚115種,以鯉科溫水性魚為主。 綜合全省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區域共性與差異性,從巨觀上將山東省劃分為“魯東-魯中南自然區”和“魯西-魯北自然區”,包括5個“自然地區” 及17個“自然小區”。山東綜合自然區的劃分,為區域國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布局,以及對自然環境的最佳化改造與保護,提供最基本的分析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