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清高

當面指出他人的缺點是比較傷人面子的事,如何批評他人是一門學問,看看古人是如何採取迂迴、類比的方式指責他人的。

【原文】
齊王人見田駢①曰:“聞先生高議,設為不宦,而願為役。”田駢曰:“子何聞之?”對曰:“臣聞之鄰人之女。”田駢曰:“何謂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為②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③。今先生設為不宦,訾養千鍾④,徒百人⑤,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⑥。”田子辭。
-------選自《戰國策·奇策四》
【註解】
①田駢(pián):齊國人,他標榜自己不願做官,而願做僕役,可是他所撈到的實惠比做官的還要多。
②設為:主張的意思。
③嫁過畢矣:超過出嫁的人所生的孩子多了。過:超過,動詞。畢:極盡。
④訾(zǐ)養:奉著。訾:同“資”。鍾:古代亮器,一鍾合六斛(hú)四斗。
⑤徒:從者。
⑥富過畢也:財富大大地超過了(做官的人)。
【譯文】
有個齊國人去見田駢,說:“聽說先生道德高尚,主張不能入仕途為官,一心只求為百姓出力。”田駢問:“你從哪裡聽來的?”那人答道:“從鄰家女處聽來。”田駢問:“你說這些是什麼意思?”那人說:“鄰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齡還沒到三十歲卻有子女七個人,說是不嫁吧,卻比出嫁更厲害。如今先生不仕,卻有俸祿千種,僕役百人,說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還富有呀!”田駢表示慚愧。
【評析】
在道德至上的中國,清高的言行必然會帶來美譽,道德上的作秀充斥官場。於是乎眾多善於作秀的政客,魚目混珠、虛偽的扮起道德完人的角色。其實在政治上最要不得的就是清高和矯情,政治的標準是功利和實效,而清高之人忙於一些虛的東西而損害了實際的效用,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虛偽透頂,影響的是事情的效率和國家的利益。
大廈將傾時的晚清清議派標榜民族大義,自命清亮氣節,對外國一律排斥,而且敵視對外折衝樽俎、變通妥協,對內變法自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革派,結果剛毅等清議派與慈禧太后竟然與義和團結合在一起,固步自封、盲目排外,最終導致曠世外辱、倉皇西逃。他們只能代表歷史的落後勢力、是文明的倒退,對國家的富強毫無補益。而當時的進步勢力是曾國藩、李鴻章、左⑵宗棠等務實派、洋務派,他們認為徐圖自強、學習他國、改革開放者是利國利民的當務之急,而那些毫無頭腦、標榜節義、自作高尚的清議派,卻是政治上幼稚、事功上禍國殃民的倒退落後勢力。
這個故事,諷刺田駢打著要做僕役而不做官的旗號,冒充清高,博得統治階級的厚遇,“訾養千鍾,徒百人”,已超過一般做官的俸祿,然而他還以不做官的名流自居,到處招搖撞騙。齊人以鄰人之女作比,加以冷嘲熱諷,把田駢的虛偽面目揭露無遺。齊人說話的技巧也很高,一開始好像很欽佩田駢似的,所以引起了田駢的興趣,追問其人怎樣知道的,等到發覺對方是在對自己進行譏諷和揭露之後,才十分尷尬地訕訕離去。
這則寓言,文筆幽默,諷刺辛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