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指涉

盧曼把自己的社會系統看作"自我指涉"系統。"自我指涉"也叫"自體再生",它依靠一些通過系統而相互關聯的要素生產出另外一些通過系統而相互關聯的要素。自我指涉系統是作為一個要素生產的封閉網路而存在的。這一網路不斷地生產一些要素,而後者又被用來繼續生產另外一些要素。由此,該網路便把自身作為一個網路再生產出來。

第一、邏輯上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會構成陳述的荒謬和無意義狀態。比如:世界上唯一的真理就是沒有任何真理;我說的這句話是謊話。其悖論的構成有兩個要素,一是自我指涉,二是否定。羅素用集合的類型論來解決它,塔斯基用語言層次理論來解決它。
第二、文藝作品的自我指涉造成內容的蒼白空洞。作家寫一本描述作家生活的作品,而所描述的作家則正在寫有關作家的小說,無限的自我鏡像形成惡循環,證明了作家視野的逼仄和小資式的自我陶醉。《如果愛》敘述導演和演員的故事、《春節聯歡晚會》里的小品拿主持人開涮都是類似的例證,生存體驗的匱乏使之無力跳出自我複製的怪圈。我在電視裡看到一個人在看電視,而這個人看的電視裡放映正是一個人在看電視……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和尚,和尚說,從前有座山……
第三、以純粹自我指涉來建構生命意義造成價值的虛無。人天生自由,生命的目的、價值就是自我完成自我實現,而這種西緒福斯式的荒謬英雄只會最終感到存在的輕微和幻滅。中國思想的主流是儒而不是道,佛教由小乘走向大乘,基督教從只揀選猶太人到拯救全世界等,都證明了社會的整合發展需要把價值建構的基礎擴展到公眾、“他者”。
第四、愛情的自我指涉導致愛情的變質、異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並不是愛著對方,而是愛著在對方的鏡像里呈現出的自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