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教授主持領導下的一項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研究學生學習思維活動及其規律的一項實驗。該項實驗,已通過鑑定並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實驗證明,自學輔導教學在使學生養成自學習慣,掌握自學方法,培養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成績及能力遷移等諸多方面是有成效的,它是有強大生命力的。

基本含義

“自學”是指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自己去獨立地獲取知識;“輔導”是指教師將具有邏輯意義的教材:同學生已有認識結構聯繫起來,使其融會貫通,並使學生採取和保持相應的學習心向進行學習。“自學輔導教學法”是將學生自學與教師輔導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主要特點,是把“學”放在教學過程里的中心位置,寓“導”於“學”,教學相長。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它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基本概況

自學輔導法是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等同志在長達二十幾年的國中數學教學實驗中總結提出來的,是一種在教師指導和輔導下,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為在教師的指導、輔導下的學生自學為主,在一節課中學生的連續自學時間達35分鐘左右,配有供學生自學的課本,進行練習的習題本和核對答案的答案本等一套完整的自學輔導教材,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自行練習並自我批改作業。教師主要起啟發指導,檢查督促和輔導提高的作用。是目前國內自學研究中影響較大、效果較好的一種教學方法。1963年他們進行程式教學實驗,1965在總結實驗的基礎上,根據心理學原理提出編寫自學課本、練習本、測驗本,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三個本子進行自學、自練、自批作業,因此又稱為“三個本子教學法”。

特點

是通過一種新的教材、教法,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為以學生自學為主,輔以教師的指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學的習慣與能力。

原則

1、步子適當,高而可攀,小步子逐步過渡到大步子;
2、及時反饋。學習後及時練習,當時知道結果;
3、分組安排練習,前一組為後一組做鋪墊,前者啟發後者,後者複習前者,從舊知識推出新知識;
4、直接揭示本質特徵。表述概念、編寫習題時把常見性錯誤與正確特徵同時呈現,培養學生的判斷力;
5、從展開到壓縮。學生新的內容展開,隨發展、熟練後逐步壓縮;
6、變式複習,避免機械重複,使掌握、運用知識的質量螺旋式提高;
7、按步思維。儘量把解題時的思路分成可操作的步驟,從活到死,再從死到活;
8、可逆性聯想;
9、步步有根據。

基本階段

第一階段:教授給學生閱讀方法,使學生基本學會閱讀教材,理解詞義,概括段意。大約需1~2周時間。
第二階段:引導學生學會自學,養成自學習慣,適應自學輔導教學法。大約需2個月。
第三階段:在學生比較適應自學輔導教學形式,初步養成自學習慣,並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後,進一步加強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相對獨立性。大約需半年到一年時間。
第四階段:使學生完全適應自學輔導教學法,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在自學過程中充分發揮獨立性。

推廣套用

自學輔導教學法是在數學教學中實驗的,1980年以後逐漸擴大到20多個省市,實驗對象是各類學校初一到初三學生,成為全國性的教改活動。

模式

第一步,啟發,即從舊知識引進新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他們又迫切需要閱讀課本和解決問題的要求。第二步,閱讀,即學生在課堂上,在教師的督促和指導下的獨立閱讀和思考。第三步,練習,即學生按照要求自做練習。第四步,當時知道結果,即學生做完練習就檢查答案正確性。第五步,小結,即概括全貌,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做題規範化,解決疑難問題,促使知識系統化。

作用

自學輔導法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作為核心,以“啟、讀、練、知、結”自學輔導教學模式為統領,建構多個具體的自學輔導操作模式。在這個模式里,教師除了提供學生自學所需要的教材、自學提綱等輔助資料,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外,主要起啟發指導、檢查督促、輔導提高作用。 輔導在於適時地幫助和啟迪學生,這樣更有利於給學生提供自我學習的機會,體現其學習的主體地位,發展其自學能力和學習的獨守性。將教學活動確定為旨在增強學生學習獨立性的連續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