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水夫人[宗教文化]

臨水夫人[宗教文化]

臨水夫人又稱大奶夫人、順懿夫人、臨水陳太后。福建和台灣等地傳統民間崇奉的女神。 據傳,神姓陳名靖姑,或名進姑。一說福建古田人,一說福州人。生平事跡,記載 紛歧。吳任臣《十國春秋》、梁林《退庵隨筆》等謂其為五代十國時期閩惠宗王延鈞時人。

簡介

臨水夫人廟宇 臨水夫人廟宇

臨水夫人(767~792年),姓陳,名靖姑,或名進姑。一說寧德古田人,一說福州下渡人。傳說她與林九娘、李三娘義結金蘭,並一起赴閭山學法,師承許旌陽真人。三姊妹得道之後,合稱三奶夫人。閭山派中,有一批道士,奉臨水夫人等三位結義女神為宗師,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三奶派”、“夫人派”,又稱“紅頭法師”。而另一部份道士則將法主公奉為宗師,並以黑頭巾作為派系之標記,台灣人稱之為“烏頭法師”。

臨水夫人能降妖伏魔,扶危濟難。二十四歲時,因祈雨抗旱、為民除害而犧牲。民間傳說臨水夫人在保護婦幼上頗有奇效,因而被稱為“救產護胎佑民女神”。這是道教中救助婦女難產和送子注生之神,陳靖姑得道後,受歷代帝王敕封甚多。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理宗加封陳靖姑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親頒“順懿”新額,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復由福州知事徐清叟奏請,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元統初年(公元1333年)追封“淑靖”;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皇后宣封“天仙聖母”;鹹豐年間加封“順天聖母”等。民間俗稱“臨水夫人”、“臨水奶”等等。清道光皇帝因皇后難產求女神靈驗,直呼再生父母,故又有“陳太后”之稱。

由來

都說:“莆田有媽祖,古田有靖姑。”媽祖(林默娘)和陳靖姑都是令人敬仰的奇女子,民間傳說中的巾幗英雄。她們生前做過許多濟世救人的善事;她們逝世後,一個成了海上保護神,一個成了婦幼保護神。這裡要講的,主要是咱們福建省古田縣民間傳說中的陳靖姑的故事。陳靖姑,也有人寫作陳靜媽、陳進媽、陳貞姑;其生前或死後尊稱極多,比如臨水夫人、順懿夫人、慈濟夫人、順天聖母、天仙聖母、碧霞元君、註生娘娘……民間則習慣地稱之為陳夫人、陳太后,或臨水奶(奶,方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娘奶、夫人奶、大奶夫人等。這位民間傳說中的神性英雄,因為善於“醫病、除妖、扶危、解厄、救產、保胎、送子、決疑”,護國佑民,功德無量,所以不僅在古田,就是在閩江流域、福州地區乃至浙江、江西、廣東、廣西、台灣和東南亞等等許多地方,也都廣為傳誦和崇拜。

《臨水夫人》劇照 《臨水夫人》劇照

傳說臨水夫人生於公元767年,於唐哀帝天佑二年、卒於五代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05—928年),享年僅二十四歲(虛歲)。家在中國南方的福建省福州,本名叫陳靖姑。她從小就很聰明,長大後與一個姓劉的人結了婚,不久懷孕了。幾個月後,她所在的地方遭受到很嚴重的旱災,人們十分焦慮。為了解救百姓的苦難,她自願墮胎來專門祈禱求雨。神被感動了,就下了雨,人們對她非常感激。但是,她卻因為勞累過度,24歲時就死去了。臨終前,她表示希望死後能當神仙,來拯救難產的婦女。

她的娘家在福州倉山的下渡,但她的婆家在古田(丈夫劉杞是古田人);她為民除害、慷慨捐軀之地也在古田(臨水洞),後來人們在她殉難之處建立的臨水宮(即龍源廟,順懿宮),則是海內外公認的紀念這位婦女兒童保護神的“祖殿”、“母宮”。正因為這樣,流傳於古田境內的關於陳靖姑的民間故事,自然特別豐富生動。

以後,就有許多關於她的傳說故事。隨著時代的變遷,對臨水夫人的信仰逐漸盛行。到13世紀時,皇帝又進一步提高她的地位。後來當人們有什麼願望,特別是希望生個兒子時就向她祈禱。

記載

《十國春秋》卷九十九云:“陳守元,閩縣人。”“靖姑,守元女弟也。常餉守元于山中,遇餒嫗,發簞飯飯之,遂授以秘篆符籙。與鬼物交通,驅使五丁,鞭笞百魅。永福有白蛇為孽,數害郡縣,或隱跡宮禁,幻為人形。惠宗(王延鈞)召靖姑驅之,靖姑率弟子作丹書符,夜圍宮,斬蛇為三。蛇化三女子潰圍出,飛入古田井中。靖姑圍井三匝,乃就擒。惠宗詔……封靖姑為順懿夫人,食古田三百戶,以一子為舍人。靖姑辭食邑不受,乃賜宮女三十六人為弟子。後數歲,逃居海上,不知所終。”《退庵隨筆》云:“夫人名靖姑,古田縣臨水鄉人。閩王璘時,夫人兄守元有左道,隱居山中。夫人嘗餉之,遂受秘籙符篆,役使鬼神。曾至永福誅白蛇怪,璘封為順懿夫人。後逃處於海上,不知所終。”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西洋宮碑記》《台灣縣誌》等謂其為唐時人。《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云:“臨水夫人,古田人。唐大曆二年(767)生。歸劉杞。夙慕元修,年二十四卒。邑臨水有白蛇洞,常吐氣為疫癘。一日,有朱衣人執劍,索蛇斬之,鄉人詰其姓名,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遂不見。乃知其神,立廟洞上。凡禱雨暘,驅疫求嗣,無不靈應。宋淳佑(1241~1252)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八閩多祀之。”《台灣縣誌》云:“夫人名進姑,福州人陳昌女。唐大曆二年生,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脫胎祈雨,尋卒,年只二十四。卒時自言:‘吾死必為神,救人產難。’建寧陳清叟,子婦孕十七月不娩,神見形療之,產蛇數斗。古田臨水鄉有白蛇洞吐氣為疫癘,一日,鄉人見朱衣人仗劍斬蛇,語之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言訖不見。乃立廟於洞側。自後靈跡甚著。宋淳佑中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後又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三教搜神大全》卷四《大奶夫人》條,所記更與上大異。

臨水夫人 臨水夫人

稱其祖籍福州府羅源縣下渡,生於唐大曆元年(766),“父諫議,拜戶部郎中,母葛氏,兄陳二相。”陳二相曾用瑜伽法破蛇怪,不幸為蛇所困。時進姑年十七,為救其兄,乃往閭山學法,得“洞王女即法師傳度驅雷破廟罡法,打破蛇洞取兄,斬妖為三。”又稱:“唐王皇后分娩艱難,乃至危殆,奶乃法到宮,以法催下太子。宮娥奏知,唐王大悅,敕封都天鎮國顯應崇福順意大奶夫人。建廟於古田,以鎮蛇母不得為害也。”又有記載說,她與林紗娘、李三娘結義,同學法於閭山許真君,故稱“大奶夫人”。還說她們三人創立三奶教,為台灣紅頭司公之教主。據以上記載,陳靖姑之事跡,不外斬蛇和保護婦女生產二事,故舊時福建和台灣民眾多以之為地方守護神和送子娘娘,立廟奉祀之。同治《麗水縣誌》卷十三云:“順懿廟在太平坊鶴鳴井者,香火尤盛。凡求子者,必赴廟虔禱。兒生,自洗兒及彌月、周歲,必設位於家,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遺事,曰‘唱夫人’。每歲上元前二日,司事擇婦人福壽者數人,為夫人沐浴更新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禮。士女焚香膜拜,絡繹不絕。至夜,舁夫人像巡行街市,張燈結彩,鼓吹喧闐。小兒數百人,皆執花燈跨馬列前隊,觀者塞路。至元夕,南國管痘夫人出,亦如之。”現台灣仍有多座臨水夫人廟,以在台南市者香火最盛。信奉者多為福州籍民。當地民眾稱其為台南助國夫人,順天聖母,或稱臨水奶,夫人媽。傳說正月十五日為神誕日,是日廟中舉行祭典,十分隆重。

廟宇

簡介

永安舊時東郊馬嶺屴山,有一臨水夫人宮。該廟始建年不詳,明嘉靖間知縣郭仁重修,現已毀。境內貢川亦有一座臨水宮,至今善完好。相傳,臨水夫人名陳靖姑,又作陳進姑,為唐代大曆元年正月十五生於福州。她幼時天性聰穎。後得仙人教化,懂符籙之術,能驅五丁,成年嫁予古田劉杞。陳靖姑在鄉時曾持劍數斬大蛇,為民除害。事聞於朝,惠帝封其為“順懿夫人”。又傳,後唐皇后難產時,陳靖姑幻化前往運法助生,使皇后平安產下太子。皇上聞奏後大喜,當即敕封她為“都天鎮國顯應崇福大奶夫人”,並在福建古田為其建祖廟。因屢有靈跡顯應,各地竟相效仿。據說,陳靖姑二十四歲那年,是為百姓抗旱而毅然“脫胎祈雨”,因身體虛弱而卒。臨死自言:“吾死必為神,救人產難。”因此,她逐成為閩地最著名的“專保童男童女,催生護幼”的助產神。世稱臨水夫人、順懿夫人、大奶夫人、陳夫人等,永安民間尊奉她為“順天聖母”或“註生娘娘”。

初建臨水宮

臨水夫人媽廟建於清代,主祀神為臨水夫人陳靖姑,相傳陳靖姑是唐朝福建臨水人士,自小有通靈之能,某年福建鬧旱災,她挺著數月身孕作法祈雨,雖天降甘霖解除災害,但陳靖姑卻動了胎氣失血而死,她立誓死後要做助產神,以救助難產婦女,因此備受民間愛戴。位於台南的臨水夫人媽廟,除了陳靖姑外還配祀花公、花婆及三十六婆姐,為台灣民間的婦幼守護神祇,同時本廟還是台南地區舉辦做十六歲成年禮的重要廟宇之一。

順昌臨水宮

順昌城區臨水宮,原址位於閩江上游富屯溪與金溪交匯處,是史上臨水三十六宮中的第二宮,建於清末,占地200多平方米,建有聖母殿、寢殿、香亭等,整個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臨水宮大殿為三層木構建築,供奉三尊“夫奶嬤”神像,尊稱“順天聖母”。滄海沉浮,舊宮大部分已無存,僅剩正廳20多平方米仍供奉臨水三夫人牌位。

時逢盛世,順天聖母顯威,由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傳度道人金羅成與徒弟王三鳳(陳夫人轉胎婆、天師道傳度道姑)共同率領信眾於公元二OO六年十月,在順昌縣城後三路八號後城東村鳳山下,重建臨水宮。這裡風光怡人,山顯祥雲,清泉潺潺。重建後的臨水宮占地面積11000多平方米,純仿清式建築。 此宮為閩北地區為數不多的傳統道教正一派宮觀。

日前臨水宮

臨水夫人[宗教文化] 臨水夫人[宗教文化]

現臨水宮內有正殿臨水宮,內供奉三清四御、三官五帝、斗姥元君等道教諸神以及本宮主神臨水三夫人;左邊殿供奉慈航道人、魏夫人等諸神;右邊供奉太乙真人、城隍等諸神。主殿邊上為供奉文昌大帝、魁星、至聖先師等主管考試的道教神祇的文昌閣。山門左邊是天師堂,供奉四大天師,天師堂門聯:“天師門下得傳度,臨水宮中傳大道”,橫聯“開山宏道”。右邊為怡苑,園內有一噴泉水池,池中央塑有一尊3米高的陳靖姑石雕站立神像,神像頭戴法冠,一手執龍角,一手執劍,身縛彩裙,好是威風。怡苑邊依山而建有主供龍王等水神的龍王殿、黃廖二仙殿、齊天大聖殿、三皇殿、主供日月帝君、月老、福祿壽三星、盤古等神的日月亭、供奉文武財神的福祿廊、山神、土地廟等仿清式的傳統道教建築。宮邊有一座道士宿舍,名稱“聚仙樓”,門聯:“人能修正道,身能作神仙”。一層設飯堂,牆上精美的《八仙圖》和《陳靖姑除妖圖》,二層為接待室;三層為道眾宿舍。

奉祀

臨水夫人 臨水夫人

臨水夫人曾授閭山道法,當有鎮妖驅邪之道術,但民間卻以救產保胎為臨水夫人之主要靈績。《鑄鼎餘聞》卷三引同治《麗水縣誌》稱,婦女敬事夫人,即所稱順懿夫人、 護國馬夫人也。順懿廟在太平坊鶴鳴井者,香火尤盛。凡求子者,必赴廟虔禱於臨水夫人。兒生後,自洗兒及滿月、周歲,必設臨水夫人之位於家,供奉香火。有的還招瞽者唱夫人遺事,稱為唱夫人。每年上元前二日,司事擇婦人福壽者數人,為夫人沐浴更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禮,信徒焚香膜拜,絡繹不絕。當晚,還從廟中抬夫人像巡行街上,張燈結彩,鼓吹喧闐。小兒數百人皆執花燈跨馬列前隊。觀夫人出巡者,比肩路塞。今福建省和台灣省仍多有供奉臨水夫人的廟宇或殿堂。台灣民眾稱其為台南助國夫人、順天聖母、臨水奶、夫人媽等等。婦女為求臨產平安、產後健康,仍於臨水夫人神位前,燒香祈禱。每年神誕之日,臨水夫人廟舉行盛典,十分隆重。

相關

三十六宮婆姐全稱為:三十六宮毓麟婆姐。

三十六婆官原是閩王宮中為白蛇精所害的三十六名宮女,經臨水陳夫人鍊度而死而復生,最終並修煉成神。古田白蛇洞的白蛇精,為報陳靖姑救夫毀洞之仇,乃攝陳金鳳皇后於長坑洞,自變為皇后入宮,囚禁三十六宮娥於冷宮,每日吞食一人,棄殘骨於枯井。一邊施出百般狐媚手段迷惑閩王,使閩王集後宮三千寵愛於一身,一邊尋思報仇之計。一日,白蛇精假作心痛病發,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閩王王延鈞前來慰問,命御醫進宮為皇后治病,假皇后阻止說:“陛下,臣妾心病,非一般凡醫所能療治得了,非聖者之心難以根除臣妾的心病。”閩王問何故?假皇后說:“臣妾幼小時即患心病,百醫無效,當時有一聖僧為臣妾看病時曾說過:‘女施主命相不凡,日後必大富大貴,故凡醫俗藥難治貴人之病,需用聖者之心沖酒服,方能根除心病。’當時聖僧即自願獻心為臣妾治病,但因為男女分屬陰陽之體,聖僧的心只能免除臣妾一時之痛苦,欲根除此病,只有服用下渡陳靖姑聖女的心。望陛下即速降旨取來,遲則救之莫及。”時陳靖姑從古田回娘家省親,見內宮上空妖霧瀰漫,知有妖精為崇,正欲進宮除妖,便有使者奉旨前來取心。靖姑對使者說:“用心治病,貴在新鮮,方有療效。民女願隨大人進宮,在皇后面前將心現剜現用……”使者聞言大喜,便帶靖姑進宮。靖姑來到內寢宮,施展閭山誅妖斬魔大法,假皇后逃遁不及,被逼現出原形,一頭大白蛇在床上翻滾,王延鈞驚得魂飛魄散,陳夫人揮劍斬殺了白蛇精,然後駕起祥雲前往長坑山,封山破洞把陳金鳳娘娘救回宮中,又將三十六名宮娥的白骨收攏,用閭山正法進行鍊度,念動真言咒語,將白骨咒成人身,與原形無異。閩王感念靖姑救皇后、宮中除妖怪並救活宮女有功,遂敕封其為慈濟臨水陳夫人,並將三十六宮娥賜于靖姑為徒,令地方官員於臨水洞建宮殿、樓閣、妝檯,三十六宮娥均受誥封。自入閭山門下後,三十六宮女認真協助夫人保赤扶童,驅邪解疫,凡護嬰佑童等一應瑣事,陳夫人多交由三十六婆奶去辦。

福州府古田縣陳大娘 延平府順昌縣黃鶯娘
福寧府寧德縣方四娘 興化府莆田縣柳嬋娘
建寧府建甌縣陸嬌娘 福州府長樂縣宋愛娘
泉州府晉江縣林珠娘 漳州府漳浦縣李枝娘
汀州府連城縣楊瑞娘 邵武府泰寧縣董仙娘
福州府連江縣何鶯娘 漳州府漳平縣彭英娘
建寧府建陽縣羅玉娘 泉州府南安縣吳月娘
福州府羅源縣鄭桂娘 福寧府福鼎縣張春娘
建寧府浦城縣王七娘 福州府侯官縣倪鳳娘
汀州府長汀縣包雲娘 福州府閩縣孫大娘
福寧府寧德縣趙娥娘 興化府仙遊縣周五娘
福州府連江縣程二娘 福州府閩縣葉柳娘
永春府寧化縣鐵春娘 福州府永福縣雲燕娘
泉州府惠安縣聶六娘 邵武府光澤縣劉嬌娘
福州府侯官縣翁金娘 建寧府政和縣潘翠娘
福州府閩清縣凌艷娘 泉州府同安縣鄭三娘
福州府閩清縣朱巧娘 延平府延平縣金秀娘
泉州府安溪縣藍梅娘 福寧府霞浦縣胡大娘

台灣信仰

臨水夫人又稱順天聖母、慈濟夫人、南岩夫人、陳夫人媽。福建古田臨水鄉人(唐代閩縣人),姓陳名靖姑,生於唐大曆三年(七六八年)。臨水夫人是專司人間生育的神。民間傳說她能救難產、送子、治病等,宋淳枯年間,救封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郊”,後又加封為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因此福建各地均有祀奉陳夫人的習俗,並隨著福建移民遷台而傳到台灣。台灣有十餘座臨水夫人廟,如鳳山縣的順璐宮,高雄縣橋頭鄉的注生宮,雲林的龍雲堂等。在台灣寺廟中,以臨水夫人為主神的雖不多,但是以她為配祀的神廟特別多,幾乎台灣所有的寺廟中均有她的位置,特別是媽祖廟的情況更是如此,可見台灣民間臨水夫人信仰的普遍。

地緣上的接近使福建移民成為開發台灣的主體力量。廣大福建移民在開發台灣的同時,也把祖籍地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乃至宗教信仰帶進台灣,在民間信仰方面則表現為源自福建的地方神靈成為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台灣,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幾位主要福建地方神靈崇拜外,還有很多影響範圍相對較小的福建地方神靈,如三平祖師、顯應祖師、定光佛等,也都各有自己的信仰群體。對於現代的台灣人民來說,奉祀這些曾陪伴他們的祖先漂洋過海、艱苦創業的故鄉神靈,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他們緬懷祖先、表達思鄉之情的一種精神寄託。圓神明在部將的護衛下繞境遊行,在台灣是一項娛神娛人的民俗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