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書院

南陽諸葛書院還是元代至大年間(1308年—1311年)全國興建的四所書院之一。 南陽諸葛書院在元代興建之始,即得到了政府的承認,由“集賢院上言賜額”。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冬,歷經數十星霜的諸葛書院,由官府鳩工重修,使“廢者撤而新之,無者補而完之”。

元代統一全國的戰爭結束後,由熱心“地方教化”的元官吏倡和籌劃,全國復建、新建書院蔚然成風。諸葛書院也在此時由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緯倡議創建。工程於至大二年(1309年)春開始,經過三年時間的建設,於皇慶元年(1312年)秋落成在武侯祠東北側。南陽諸葛書院還是元代至大年間(1308年—1311年)全國興建的四所書院之一。
南陽市臥龍崗是三國時諸葛亮隱居躬耕之地,風景優美,緊靠臥龍崗武侯祠東有一處“臥龍書院”,古木參天,與武侯祠建築相映成趣。
諸葛書院興建之初,有“廬舍”和“學田”兩部分組成,同時還有專門儲藏書籍的樓閣。“廬舍”主要包括有禮殿、祠堂、講堂、山長署、諸生齋、庾庫等,總計四十六間。元代祀先賢是書院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諸葛書院的祠堂自然是祭祀崇奉諸葛亮。書院的講堂是師長講學、學生聽講的地方,由諸葛亮有“非學無以廣材,非靜無以成學” 的遺訓,因此諸葛書院的講堂曰“靜成”之堂.東西兩序曰“明志之齋”和“廣材之齋”,並將藏書之閣稱為“崇文之齋”。書院的學田是書院賴以維持的經濟基礎,由佃戶承種,歲入租稅則充作教師的俸薪和書院設備整修、添置的費用。諸葛書院曾“割官之廢田四十頃籍於學。”這在當時全國眾多書院的“學田”中,數量是較多的。南陽諸葛書院在元代興建之始,即得到了政府的承認,由“集賢院上言賜額”。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冬,歷經數十星霜的諸葛書院,由官府鳩工重修,使“廢者撤而新之,無者補而完之”。改換了殿堂門廡,重新飾其聖哲遺像。繪其祠壁,制祭器百件有餘。這次修還新起東西齋各三楹,增塑了蔣琬及諸葛瞻、諸葛尚肖像,標著十將名額。至此使武侯飼、諸葛書院渾為一體。
元末明初,書院記廢。成化八年(1472年)南陽知府段堅命工繕修。嘉靖六年(1527年)官府再次整修。康熙二十年(1691年)河南巡撫閻興邦與南陽知府共謀重修,“中建講堂,旁建齋舍,後建三顧祠,中祀忠武侯,與司馬德操、徐元直配之。”康熙五十一(1712年),南陽知府羅景大修武侯詞及書院時,因堪輿之說和府之紳士之請,另建書院於武侯詞之前,並以“臥龍”命名。
清末,隨著我國新的教育體制的改革,臥龍書院失去了昔日的輝煌。民國時間,武侯詞二十三世方丈張宗騫(仙槎)將書院及五十畝果園交乾南陽縣政府,並成立河南省南陽園藝學校。解放後,書院原有建築統歸於南陽幹校。1968年秋,南陽地區安裝公司借用後,又將原有書院建築改為家屬院。此後書院許多碑碣被毀,一些古樹被砍伐。
臥龍書院為封建社會南陽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做出過一定的貢獻,同時,臥龍書院作為臥龍崗武侯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今天南陽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另外,該書院還是研究我國古代書院制度的實物標本,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