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梅炭疽病

子囊棍棒狀,無柄,平行排列,大小55~70×9~16(μm)。 子囊孢子橢圓形,略彎,單胞無色,大小12~28×3.5~7(μm)。 分生孢子長橢圓形,單胞無色,兩端各具一油點,大小15.5~19.5×5~6.5(μm)。

分布與危害

臘梅炭疽病為臘梅常見病害之一。浙江、安徽、上海一帶7~8月發生一直延續到秋季。

症狀

多發生在葉尖或葉緣處,發生在葉片上時,病斑近橢圓形至不規則形,大小8~12mm,灰褐色至灰白色,有時呈淡紅色,邊緣紅褐色至褐色,後期病部散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盤。嚴重的病斑易破裂。

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 Schrenk稱圍小叢殼,無性態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稱膠孢炭疽菌。異名C.sp.。子囊殼在病斑上常排列成輪紋狀,聚生,瓶狀,深褐色,殼壁具毛,大小125~320×3.5~7(μm)。子囊棍棒狀,無柄,平行排列,大小55~70×9~16(μm)。子囊孢子橢圓形,略彎,單胞無色,大小12~28×3.5~7(μm)。無性態分生孢子盤黑色,分生孢子梗短小,無隔膜。分生孢子長橢圓形,單胞無色,兩端各具一油點,大小15.5~19.5×5~6.5(μm)。

發生規律

該病有性態江西有記載。病菌以分生孢子盤和菌絲體在病嫩梢上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引致初侵染,生長季節內分生孢子不斷重複侵染。孢子萌發時產生1~2根芽管,芽管頂端膨大成附著器,再產生侵入絲,侵入絲直接從寄主表面的角質層侵入,也可從皮孔、傷口侵入,侵入後暫時不表現症狀,處於潛伏侵染狀態,只有進入生長中後期才進入發病期,使病情擴大蔓延。梅雨季節和颱風多雨季節有利於發病,江蘇4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下旬時有發生。管理粗放、土壤瘠薄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合理修剪。花謝後發葉前重修剪一次,剪除病弱枝、枯枝、交叉枝。將一年生枝條留基部2~8對芽,促其發枝。
(2)加強養護,增強樹勢。於清明前澆1次腐熟人糞尿,4~5月長葉時,隔半月施1次人糞尿或餅肥,6~7月進入花芽分化期和新梢形成期,再施一次磷鉀肥,白露以後再施一次。
(3)梅花喜濕潤怕澇,夏季每天上午8~9時澆一次,下午再澆一次透水,6~7月份,水分蒸發快,應多澆水,冬季隔4~6天澆1水,落葉後7~10天1次。
(4)盆栽盆土不能積水。夏季高溫日灼時,易造成枝瘦花稀,可採用套盆保濕、掩物增濕等方法保持臘梅在高溫乾旱時,48小時呈濕潤狀態,不僅花多色艷而且保持抗病狀態。
(5)發生炭疽病時噴灑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施保功或使百克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