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茸

臍茸

臍茸是小兒臍部的卵黃管殘餘組織(胚胎殘餘組織)增生物,又稱為臍部卵黃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臍息肉(umbilical polyp)。臍茸正是 卵黃管閉塞後,其遠端的黏膜(腸黏膜)未完全消失,在小兒臍部出現的 息肉樣增生物。臍帶內有臍靜脈和 臍動脈(和胎兒體內的血管相連線,出生後閉鎖——成為肝圓韌帶),以及 卵黃管(和胎兒的小腸連線)、 臍尿管(和胎兒的膀胱連線)等結構。可能是因為 醫學專業詞典里不能查到我們常用的詞語“臍茸”及其英文翻譯,而只有“ 臍肉芽腫”及其英文翻譯的緣故,這些作者認為臍茸等同於 臍肉芽腫。臍茸外觀顏色稍紅,位於肚臍中央。

基本信息

定義

臍茸是小兒臍部的卵黃管殘餘組織(胚胎殘餘組織)增生物,又稱為臍部卵黃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臍息肉(umbilical polyp)。

通俗的講,臍茸是小兒臍帶脫落後,創面上出現的櫻紅色、表面光滑濕潤的息肉樣增生物,可有少量“膿水”樣分泌物(如果被碰傷,分泌物可呈血性)。

——來源

胎兒通過臍帶與母體的胎盤相連,臍帶根部和胎兒腹部正中連線處稱為臍。

臍帶內有臍靜脈和 臍動脈(和胎兒體內的血管相連線,出生後閉鎖——成為肝圓韌帶),以及 卵黃管(和胎兒的小腸連線)、 臍尿管(和胎兒的膀胱連線)等結構。 正常情況下, 卵黃管等結構在胎兒發育過程中和斷臍後,或閉塞、或纖維化、或消失,最後僅殘留一皮膚瘢痕凹陷——臍。

臍茸正是 卵黃管閉塞後,其遠端的黏膜(腸黏膜)未完全消失,在小兒臍部出現的 息肉樣增生物。

——臍茸≠臍肉芽腫

“臍茸”在部分文獻里被稱為“ 臍肉芽腫”(umbilical granuloma)。實際上從臍茸的來源分析,它屬於一種 先天畸形,而不屬於肉芽腫。可能是因為 醫學專業詞典里不能查到我們常用的詞語“臍茸”及其英文翻譯,而只有“ 臍肉芽腫”及其英文翻譯的緣故,這些作者認為臍茸等同於 臍肉芽腫。其實,“臍茸”的同義詞“臍部 卵黃管息肉”(umbilical omphalomesenteric duct polyp)或“ 臍息肉”(umbilical polyp)在 醫學專業詞典里是能查到的。

臍肉芽腫(umbilical granuloma)是指由於斷臍後未癒合的傷口受異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形成的息肉樣增生物。

——臍茸與臍竇、臍瘺的聯繫與區別

聯繫:三者均來源於胚胎 卵黃管殘餘組織。

區別:三者形態上有區別,後兩者呈管狀( 臍竇——和腸管不通;臍瘺——與腸管相通)。

病理學

——大體形態

櫻紅色、表面光滑濕潤,息肉狀。小者約綠豆大小,大者直徑可超過0.5cm,部分根部變細形成蒂。

——組織形態

臍部皮膚鱗狀上皮與胚胎殘餘的腸黏膜組織相連。

主要症狀

臍茸外觀顏色稍紅,位於肚臍中央。如果護理時不注意碰傷了它,則會有少量血性分泌物,須手術治療。

治療

1、一般的臍茸可以用生理鹽水配合1%甲紫溶液(俗稱紫藥水)治癒。每天用生理鹽水清理寶寶的肚臍後用甲紫溶液塗抹臍茸~每天2次~一般10天內都會治癒(也有40多天治療好的患者,貴在堅持)~需要注意的是~患有臍茸的寶寶肚臍一定不要沾水,保持寶寶肚臍乾燥~等徹底治癒以後才可以沾水~

2、體積小的臍茸,可用10%硝酸銀燒灼(藥物腐蝕)。

3、有蒂的臍茸,可先以線結紮,殘留部分再用10%硝酸銀燒灼。

4、粗大的臍茸,一般需要手術切除。

5、其它治療方法,如雷射治療等也可選用。

6、有合併症者需住院檢查和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