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癢

腳癢

腳氣是引起腳癢的重要原因,腳氣(腳臭)是由於身體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細菌、黴菌分解下產生穢臭。出汗促使細菌容易繁殖,因此腳臭常與多汗症伴發。

腳

腳氣是引起腳癢的重要原因。腳氣是足癬的俗名。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我國民間稱之腳氣或濕氣腳氣,主要病原菌是紅色毛癬菌,另外還有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毛癬菌和玫瑰色毛癬菌等也可引起。成人中70-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足癬如不及時治療,有時可傳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有時因為癢被抓破,繼發細菌感染,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1病因

腳氣的病因是由皮膚癬菌(真菌或稱黴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濕或鞋襪不通氣等都可誘發本病。皮膚癬菌常通過污染的澡堂、游泳池邊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腳盆而傳染。

2中醫描述

腳氣,病名。即《肘後備急方》卷三。古風緩風、壅疾,又稱腳弱。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其證先見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治宜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醫學正傳·腳氣》:“故為治者,宜通用蒼朮、白朮之類以治其濕,知母、黃柏、條芩之類以去其熱,當歸、芍藥、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木瓜、檳榔之類以行其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濕。”常用方劑如雞鳴散、濟生檳榔湯、防己飲等。《肘後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等方書中,有大豆、烏豆、赤豆治腳氣的記載,可用作輔助療法。腳氣有乾腳氣、濕腳氣之分。濕腳氣中又有寒濕腳氣、濕痰腳氣、濕熱腳氣、濕毒腳氣等。此外,還有風毒腳氣、瘴毒腳氣、腳氣衝心、腳氣入腹、腳氣迫肺等多種類型。又有按六經分類者。《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記載:"此證由胃經濕熱下注而生,腳丫破爛,其患甚小,其癢搓之不能作,心搓至皮爛,津腥臭小覺痛時,其癢方止,次日仍癢,經年不愈,極其纏綿。"又記載:田螺皰,此證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見。
腳氣其證先見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鼻腔鼻竇癌,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治宜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醫學正傳·腳氣》:“故為治者,宜通用蒼朮、白朮之類以治其濕,知母、黃柏、條芩之類以去其熱,當歸、芍藥、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木瓜、檳榔之類以行其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濕。”
乾腳氣
病名。腳氣病之一。指腳氣之足膝不腫者。見《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五。因素體陰虛內熱,濕熱、風毒之邪從熱化,傷及營血,筋脈失養,證見足脛無力,麻木酸痛,攣急,腳不腫而日見枯瘦,飲食減少,小便熱赤,舌紅,脈弦數等。治宜宣壅化溫,和營清熱,用加味蒼柏散或生乾地黃丸等。
濕腳氣
腳氣濕腳氣為腳氣病之一。見《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五。指腳膝浮腫之腳氣病。水濕之邪感受於下,經絡不得宣通而致病。證見足脛腫、麻木而重,腿膝軟弱,小便不利,脈濡緩,苔白膩;或有在脛前生臁瘡者。治宜宣壅逐濕為大法,用雞鳴散加減,或選用除濕湯、檳榔散、加味二妙丸加減。濕熱偏勝者,證見口渴溺赤,脈濡數、苔黃膩,治以宣通清利化濕法,用防己飲加減。
足癬,中醫又稱濕腳氣、腳氣瘡,俗稱爛腳丫。濕腳氣是臨床中比較常見而又難治的病症。中醫認為,引起濕腳氣的原因有久居濕地,或水濕浸淫,或夙體有濕,郁而化熱,濕熱走注於下;或過食辛辣生熱,熱蘊而生濕,濕熱膠結而下注;或寒濕浸淫,或淤血血阻脈等。南京春夏之交氣候悶熱、潮濕,故此病發病率較高。
中醫理論認為,濕腳氣雖為皮膚病,但與人體五臟六腑、經絡及各器官有著密切聯繫,所以內治方法亦不容忽視。在採用外治方法的同時,可配合中藥湯劑治療。濕腳氣當以清熱利濕、溫陽散寒、解毒殺蟲、止癢止痛為治則。常見有三證:濕熱腳氣、寒濕腳氣、淤血寒毒。辨證分治:1.濕熱腳氣證:主要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流黃水,或紅腫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紅,苔黃,脈沉或無變化。其治當清熱燥濕,溫化止癢。可選用苦參礬石湯,既可內服又可外洗。2.寒濕腳氣證:主要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黃水,或麻木冷痛,或潰爛蛻皮,手足不溫,甚至腳趾腫脹,舌淡,苔白,脈沉。病變證機是寒濕浸淫,肆虐肌膚營衛,導致肌膚既不得氣血所榮又被寒濕所肆虐,以此而變生為寒濕腳氣病理病證。其治當散寒除濕,溫化止癢。可選用雞鳴散,本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3.淤血寒毒證:主要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疼痛,或浸淫流膿血水,腳趾顏色暗紫,或癢痛,或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質暗,苔薄,脈沉。病變證機是淤血內阻,淤血與寒毒相結而浸淫肆虐,以此而變生為淤血寒毒病理病證。其治當活血化瘀,散寒解毒。可選用桂苓烏頭湯,本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內服方劑也可選龍膽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處方,可選用中成藥如:MR3老中醫龍膽瀉肝丸、雙黃連口服液等。外用方劑可選用:金苦參白花蛇爽膚洗液、足癬粉、六一散加明礬粉、二礬湯、皮膚外洗二方或蘇蒲洗方、藿黃浸劑、鵝掌風浸泡方、苦礬洗滌劑、清濕殺蟲方等,也可選用各種癬藥水外搽,如寶島癬水、複方土槿皮酊、普癬水等。安全、無副作用。只要藥劑選用得當,效果較理想。

3病症診斷

醫學上通常將腳氣分三型:糜爛型、水皰型、角化型腳氣。
1、糜爛型:好發於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濕,浸漬發白或起小水皰,乾涸脫屑後,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有奇癢,易繼發感染。
2、水皰型:好發於足緣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後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發於足跟。主要表現為皮膚粗厚而乾燥,角化脫屑、瘙癢,易發生皸裂。本型無水皰及化膿,病程緩慢,多年不愈。

4治療

(1)腳氣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如不及時治療,有時可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有時因為癢被抓破,繼發細菌感染,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
(2)用藥治療的同時,對病人穿的鞋襪要進行消毒處理。可用日光曝曬或開水燙洗,最好用布塊蘸10%福馬林液塞入鞋中,裝入塑膠袋封存48小時,以達滅菌目的。
(3)如果有臭味,有叩破的,用釀造醋點腳趾縫,擦腳。堅持一周,兩天見效。用釀造醋。泡了以後,有醋味,沒有臭味。
(4)腳上患有腳氣、腳癬,連續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癒。
(5)用食醋將雪花膏調成糊狀,塗於患處。隨配隨用,輕者1次,重者2次至3次可愈。
(6)用茄子根和鹽煮的水洗腳,即可治好腳氣。
(7)取香菸灰撤在腳趾濕癢處,可治腳趾間水泡瘙癢。草紙燒後灰有一定療效。
(8)犯有多年腳氣,可用牙膏塗搽,效果十分靈驗。
(9)綠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對治療香港腳有特效。
(10)取麥飯石1000克,加開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腳、痤瘡、濕疹、痱子等疾患處,有顯著療效。
(11)另:香蕉皮可治腳氣,用香蕉皮內層擦拭患癢處或腳氣流濃處可治腳氣(本人有輕度腳氣,正在試用中)

5日常預防

一、忌鹼性

保持足部清潔乾燥是預防腳氣發生的前提。為此,要養成常洗腳的習慣,但洗腳時要忌用鹼性肥皂等刺激性的化學用品。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衛生紙夾在中間,以吸水通氣,保持清潔。

二、忌辛辣

要忌食辣椒、生蔥、生蒜等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

三、忌共用洗涮用品

忌和患有真菌感染疾病的人頻繁接觸或共用毛巾、鞋襪及洗臉、洗腳盆等物品,以免感染足癬。

四、忌亂用土法治療

有些人往往用道聽途說的土法亂治腳氣,有時雖能起到止癢的效果,但絕對去不了根。而且有些土法由於刺激性較大,還會造成過敏反應。因此,出現腳氣症狀,應該儘早接受治療。

五、防鞋櫃傳染腳氣

如果家中有人患腳氣,被真菌污染的鞋子在陰暗不通風的鞋櫃中,很容易使真菌大量繁殖。而且,散落在鞋櫃裡的皮屑,也帶有很多真菌。本來很乾淨的鞋子,如果放在這樣的鞋櫃裡,就可能沾染上帶菌的皮屑和被鄰近的“髒鞋”所污染,感染真菌,如果穿了這樣的鞋子,就可能患上腳氣或灰指(趾)甲。
因此,專家提醒說,腳氣患者不僅要積極用藥物治療上,平時更要注意清潔鞋襪,還要特別注意的是,鞋櫃也要經常通風、晾曬;如果鞋櫃不能移動,應定期用消毒液擦洗或是放入乾燥劑,祛除潮氣。
清潔鞋櫃的同時,別忘用乾抹布把鞋子擦拭乾淨,並在鞋內塞入一些用香料、茶葉、竹炭做成的除臭包,以消除病菌、異味。
另外,選擇鞋櫃時注意,別挑選向里斜放式的,因為這種設計很不利於清潔,而向外斜放式的鞋櫃,易拿、易清理。
鞋櫃裡存放的鞋,最好以家庭成員,分出不同的鞋區,如男用、女用、兒童用等區域,也可以按常用和不太常用來區分,以避免相互間傳染。

6注意事項

1.要堅持用藥,足癬是一種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質層中生長繁殖。需長期用藥才能殺死它。
2.不要亂用藥。腳氣用藥最關鍵的是應分類型進行連貫正規的治療。有人用膚輕鬆等皮質類固醉藥膏來治療足癬,結果越治越擴展。有人將阿司匹林片壓碎撒在糜爛的足趾問,結果形成一個潰瘍,長期疼痛不愈。有很多人在皮膚形成紅癢斑塊時外用皮炎平軟膏是一個誤區,皮炎平軟膏中有大量的激素成分,而這正好是真菌的營養劑,所以在肯定是癬的情況下搽皮炎平,只會越搽越厲害。
3.用藥要根據病變的具體情況。破潰處不能用酊劑,皮膚變厚,裂口該用軟膏。破爛出水時應該到醫院,由醫生按照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治療。
4.足癬發生繼發感染時,局部出現急性炎症。就不能按一般足癬治療,應該先處理繼發感染。如有紅腫,局部可外用硼酸水或咬喃西林液冷溫敷可消炎消腫,必要時還要全身投用抗生素,並按照醫生囑咐適當休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