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蝕磨損

在摩擦過程中伴有腐蝕作用的一種磨損。金屬件表面在液體、氣體或潤滑劑中發生化學或電化學反應,形成較易被磨損或剝離的腐蝕產物,在摩擦過程中腐蝕產物被剝離,暴露出的新的金屬面又進入新的化學反應,如此交替出現腐蝕和磨損而使材料損失。腐蝕磨損的破壞作用大大超過單純的腐蝕或磨損。一般金屬潔淨表面與空氣接觸後生成氧化膜,多數金屬表面氧化膜的厚度為0.01微米。當磨損速度低於氧化膜厚度的增長速度時,氧化和磨損尚不相互促進,膜層可起保護作用。當磨損速度超過氧化速度,腐蝕磨損便變得劇烈。但氧化膜又不宜過厚,否則易於脆性斷裂,形成硬的氧化物磨粒,使磨損加速。腐蝕磨損與環境、溫度、滑動速度、載荷和潤滑條件有關,相互關係極為複雜。如內燃機軸承在濕空氣中容易生鏽,在潤滑劑中工作也常會出現腐蝕磨損。在特殊介質中工作的選礦機械和化工機械等的零件更常出現嚴重的腐蝕磨損。防止腐蝕磨損應從選材(如用不鏽鋼和耐蝕合金等)、表面保護處理、降低表面工作溫度和選擇適當的潤滑劑等入手。

中文名稱:腐蝕磨損

英文名稱:corrosionwear

定義:以化學或電化學反應為主的磨損。

所屬學科:機械工程(一級學科);摩擦學(二級學科);磨損(三級學科)

簡介

腐蝕磨損是指摩擦副對偶表面在相對滑動過程中,表面材料與周圍介質發生化學或電化學反應,並伴隨機械作用而引起的材料損失現象,稱為腐蝕磨損。腐蝕磨損通常是一種輕微磨損,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轉變為嚴重磨損。常見的腐蝕磨損有氧化磨損和特殊介質腐蝕磨損。

1.氧化磨損除金、鉑等少數金屬外,大多數金屬表面都被氧化膜覆蓋著,純淨金屬瞬間即與空氣中的氧起反應而生成單分子層的氧化膜,且膜的厚度逐漸增長,增長的速度隨時間以指數規律減小,當形成的氧化膜被磨掉以後,又很快形成新的氧化膜,可見氧化磨損是由氧化和機械磨損兩個作用相繼進行的過程。同時應指出的是,一般情況下氧化膜能使金屬表面免於粘著,氧化磨損一般要比粘著磨損緩慢,因而可以說氧化磨損能起到保護摩擦副的作用。

2.特殊介質腐蝕磨損在摩擦副與酸、鹼、鹽等特殊介質發生化學腐蝕的情況下而產生的磨損,稱為殊殊介質腐蝕磨損。其磨損機理與氧化磨損相似,但磨損率較大,磨損痕跡較深。金屬表面也可能與某些特殊介質起作用而生成耐磨性較好的保護膜。為了防止和減輕腐蝕磨損,可從表面處理工藝、潤滑材料及添加劑的選擇等方面採取措施。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擴展閱讀

機械工程材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