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小管酸中毒

腎小管酸中毒

腎小管酸中毒(RTA)是由於遠端腎小管管腔與管周液間氫離子(H+)梯度建立障礙,或(和)近端腎小管對碳酸氫鹽離子重吸收障礙導致的酸中毒。部分患者雖已有腎小管酸化功能障礙,但臨床尚無酸中毒表現,此時則稱為不完全性RTA。依據病變部位及發病機制,至少能將RTA區分為近端腎小管RTA,低血鉀型遠端腎小管RTA,及高血鉀型遠端腎小管RTA。

基本信息

病因

此型RTA系由遠端腎小管酸化功能障礙引起,主要表現為管腔與管周液間無法形成高H+梯度。致此障礙的主要機制有:①腎小管上皮細胞H+泵衰竭,主動泌H+入管腔減少(分泌缺陷型)。②腎小球上皮細胞通透性異常,泌入腔內的H+又被動擴散至管周液(梯度缺陷型)。
此型RTA兒童患者常由先天遺傳性腎小管功能缺陷引起,而成人卻常為後天獲得性腎小管-間質疾病導致,尤常見於慢性間質性腎炎。

臨床表現

1.高血氯性代謝性酸中毒
由於腎小管上皮細胞泌H+入管腔障礙或管腔中H+擴散返回管周,故患者尿中可滴定酸及銨離子(NH-)減少,尿液不能酸化至pH<5.5,血pH下降,血清氯離子(C1-)增高。但是,陰離子間隙(AG)正常,此與其他代謝性酸中毒不同。
2.低鉀血症
管腔內H+減少,從而鉀離子(K+)替代H+與鈉離子(Na+)交換,使K+從尿中大量排出,導致低鉀血症。重症可引起低鉀性麻痹、心律失常及低鉀性腎病(呈現多尿及尿濃縮功能障礙)。
3.鈣磷代謝障礙
酸中毒能抑制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患者出現高尿鈣、低血鈣,進而繼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導致高尿磷、低血磷。嚴重的鈣磷代謝紊亂常引起骨病(骨痛、骨質疏鬆及骨畸形)、腎結石及腎鈣化。

檢查

1.血液生化檢查
血漿HCO3-和pH降低,高氯血症,鈉,鉀正常或下降。
2.尿液檢查
尿pH根據血HCO3-水平可呈鹼性或酸性,24小時尿HCO4-僅可滴定酸正常,尿鈣可增高或正常(測尿PCO2時可注入NaHC03使尿液鹼化,當尿pH>血pH時,尿PCO2>血PCO2,2.66kPa或更多則有診斷意義)。
3.尿胱氨酸檢查
近曲小管疾患時常存在胱氨酸尿,如陽性則有助於診斷(氰化物硝基氫氰酸鹽試驗:取尿液5ml加濃氨水1滴,5%的氰化鈉3滴,呈紫紅色反應為陽性)。
4.酸負荷試驗
方法見Ⅰ型RTA,在酸負荷試驗中,如尿pH<5.5或更低,則診斷Ⅱ型RTA。
5.鹼負荷試驗
有①口服碳酸氫鈉法;②靜脈滴入碳酸氫鈉法。
6.常規檢查
常規做心電圖,影像學檢查和B超檢查

診斷

出現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謝性酸中毒、低鉀m症,化驗尿中可滴定酸或(和)NHl上減少,尿pH>5.5,遠端RTA診斷即成立。如出現低血鈣、低血磷、骨病、腎結石或腎鈣化,則更支持診斷
對不完全性遠端RTA患者,可進行氯化銨負荷試驗(有肝病者可用氯化鈣代替),若獲陽性結果(尿pH不能降至5.5以下)則本病成立。另外,尿與血二氧化碳分壓比值(尿Co/血Co。)測定、中性磷酸鹽試驗、硫酸鈉試驗及呋塞米試驗等,對確診遠端RTA均有幫助。

治療

病因明確的繼發性遠端RTA應設法去除病因。針對RTA應予下列對症治療:
1.糾正酸中毒
應補充鹼劑,常用枸櫞酸合劑,此合劑除補鹼外,尚能減少腎結石及鈣化形成。亦可服用碳酸氫鈉。
2.補充鉀鹽
常口服枸櫞酸鉀。
3.防治腎結石、腎鈣化及骨病
服枸櫞酸合劑後,尿鈣將主要以枸櫞酸鈣形式排出,其溶解度高,可預防腎結石及鈣化。對已發生嚴重骨病而無腎鈣化的患者,可小心套用鈣劑及骨化三醇治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