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轉移性腫瘤

脾轉移性腫瘤

脾轉移性腫瘤是指起源於上皮系統的惡性腫瘤,不包括起源於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脾臟轉移性腫瘤大多數系癌轉移,主要經血管轉移僅少數經淋巴途徑。Willis認為鄰近器官的侵犯亦作為轉移的另一途徑,而Harmann等人認為腫瘤的直接侵犯不應包括在轉移性脾腫瘤之內。但多數人傾向前者因為惡性腫瘤的轉移途徑通常認為是上述3個方面脾轉移癌的轉移途徑以淋巴逆行途徑為主,但對有全身廣泛血行轉移的患者脾可作為轉移臟器之一轉移性癌灶肉眼常表現為多數結節或單個結節亦可表現為多數微小結節和瀰漫性浸潤。

概述

(圖)脾轉移性腫瘤脾轉移性腫瘤

脾轉移性腫瘤發生率約9%~16%,較淋巴結肺、肝等臟器為低可能是由於癌細胞侵入脾臟的機會較少及脾臟對癌轉移具有一定的免疫防禦能力的緣故。通常在癌轉移時只有機體的抵抗力大為減低侵入脾臟的癌細胞方可生長形成轉移灶據屍檢報告有廣泛癌轉移者約50%以上同時有脾轉移有一種現象脾轉移性腫瘤百分率的高低與取材的範圍成正比。資料表明在惡性腫瘤患者轉移性脾腫瘤的發生率鏡檢可高達30%~50%可見若對惡性腫瘤患者的脾臟行常規檢查可提高轉移性脾臟腫瘤的檢出率。

流行病學

一般認為腫瘤發生脾轉移時,50%的病例已有全身性廣泛轉移。劉復生等報導488例腫瘤患者屍解中有32例可見脾轉移瘤(占7.1%);Berge在7165例屍解中發現312例脾轉移瘤(7.1%)Herbert報導的1000例腫瘤患者中有90例死於脾轉移瘤(9%)。

病因

(圖)脾轉移性腫瘤脾轉移性腫瘤

轉移性脾腫瘤的原發灶可以是全身各個器官,來自血行播散的以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腸癌胃癌腎癌、子宮頸癌、絨毛膜上皮癌及惡性黑色素瘤較為多見淋巴途徑的以腹腔臟器常見常伴腹主動脈旁或脾周淋巴結腫大。通常腫瘤脾轉移可作為全身轉移的一部分少數情況下可作為乳腺癌、卵巢癌等原發病灶的惟一繼發轉移性器官。

發病機制

脾臟轉移性腫瘤可以發生在脾臟的靜脈竇、紅髓、白髓和小梁血管等處鏡檢呈結節型或瀰漫型,大小不等境界清大的結節可以伴有液化壞死區。廣泛性脾臟轉移性腫瘤可以導致脾臟增大,但脾臟輪廓尚能保存。

臨床表現

通常當癌症患者出現脾臟轉移時多已有廣泛的臟器轉移。脾轉移癌一般不會引起巨脾症脾臟只稍有增大,甚至可完全正常。因此,臨床上常無特殊症狀只有在脾臟明顯增大時,可產生左上腹腫塊腹痛和周圍臟器受壓迫的症狀同樣也可有發熱、食欲不振、消瘦貧血腹水等徵象。

併發症: 少數患者可伴繼發性脾功能亢進、溶血性貧血、胸腔積液也有少數病例因自發性脾破裂而致出血性休克。

診斷

脾臟轉移瘤的病人臨床上大多有腫瘤病史常伴有消瘦乏力低熱貧血等惡性腫瘤的晚期表現。少數病人可有左上腹不適或疼痛。體檢可發現脾臟增大。病史、症狀及體徵、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在脾轉移性腫瘤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

鑑別診斷: 脾臟多發性轉移主要應與淋巴瘤相鑑別。前者多數有腫瘤病史,而後者則表現為持續高熱、全身淋巴結腫大、骨髓象與血象異常對於脾臟內囊性轉移灶則需與脾臟的良性囊腫鑑別囊性轉移灶的壁往往增厚,可以有附壁結節形成,“牛眼”征或“靶心”征為典型表現。而脾臟良性囊腫壁菲薄且光整CT值為水樣密度。脾臟內單個轉移結節則須與血管瘤錯構瘤及其他良性病變相鑑別僅從形態上很難區分,但如果病人以前有腫瘤病史則應考慮轉移可能短期隨訪觀察也是有益的。

檢查

(圖)脾轉移性腫瘤脾轉移性腫瘤——檢查

1.CT及MRI表現 脾臟轉移性腫瘤CT示脾臟正常大小或輕至中度增大脾臟內有低密度輪廓清或不清的占位病灶其大小和數量不等平掃時CT值平均為25Hu,也可呈囊性改變少數轉移灶呈等密度平掃不能發現,而增強後表現為較正常脾實質密度略低的病灶已有報導運用腹腔動脈內緩慢注入造影劑後於門靜脈期做CT掃描,顯示肝臟或脾臟內有無轉移,其顯示率較靜脈內直接增強為高,能發現直徑5~10mm大小的病灶。脾臟轉移性腫瘤的病人大多伴有肝臟的轉移故在檢查時應同時注意肝臟改變。

脾轉移性腫瘤在T1加權圖像上呈不規則低信號區可單發和多發,邊緣清楚T2加權圖像上信號強度增高其中有部分病例由於中心壞死含水量增加出現中心性高信號,在T2加權圖像上由於腫瘤周圍水腫也可在瘤周出現高信號而在T1加權圖像上水腫和壞死區可在低信號中出現更低信號區如在轉移瘤中出現出血,則又可呈高信號脾臟很少單獨發生轉移往往是同時累及肝臟和淋巴結。

2.影像學檢查方法和比較 超聲方法簡便但機器設備和操作者的經驗可影響病灶的顯示一般直徑10mm以上的病灶是可以發現的區別病灶為實質性還是囊性是敏感的。此外超聲還能檢查腹部其他臟器有無累及如腎上腺腎臟盆腔等。放射性核素僅能顯示直徑大於20mm的占位病灶且形態顯示較差,定性較難MRI對脾臟內占位病灶的顯示決定於脾臟和病灶的信號強度,以及是否為瀰漫性如果病灶內有液化壞死則水分增加、T2延長,在T2加權圖像上產生高信號而在T1加權圖像上有時很難發現。順磁造影劑的套用可以縮短T1使病灶易於顯示影像檢查方法的選擇依次為超聲、CT、MRI和放射性核素上述方法的結合使用可相互彌補提高檢出率。

治療

若脾臟轉移性腫瘤,局限於脾臟而原發病灶已經根治性切除或手術探查發現原發癌能夠根治性切除時,可行脾切除,術後給予綜合治療效果尚可而當原發灶已有全身廣泛轉移,或者已有腹內外多處轉移,儘管脾臟轉移病灶可以切除,亦無需針對脾臟再進行手術轉移性脾臟腫瘤自發性破裂時,應予急症手術,施行脾切除,以期達到控制出血的目的。若腫瘤發生破裂,不管原發病灶是否根治全身是否轉移,手術都屬姑息性治療。

預後

脾臟轉移性腫瘤,如果僅限於孤立性脾轉移,可在全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行全脾切除,療效尚可。對於已有廣泛轉移者,則已失去手術治療的時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