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動說

脈動說由布契爾(W.H.Bucher)於1933年提出,認為地球既有收縮又有膨脹,呈周期性的交替發展。

脈動說(pulsation hypothesis)由布契爾(W.H.Bucher)於1933年提出,認為地球既有收縮又有膨脹,呈周期性的交替發展。但對地球脹縮的原因則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從放射性熱量聚集與消耗的觀點來解釋,聚熱過程就是地球的膨脹過程,耗熱過程就是地球的收縮過程;另一種則從地球最初是冷的和固態的觀點來解釋,認為組成地球的微粒因冷收縮,彼此吸引,而產生微粒的較快運動。運動激化又使溫度上升,物體發熱,引起地球膨脹,在能量消耗後,地球內部的壓實作用又占主導地位,再次產生收縮。在地球的膨脹期,地殼受到引張作用,產生出大規模的隆起與坳陷、大型裂谷和岩漿噴溢;在地球收縮期,地殼受到擠壓作用,產生出褶皺山系,並伴有岩漿活動。脈動說雖然解釋了構造運動的周期性,但卻不能解釋地殼構造的定向性。 葛利普(A.W.Grabau)根據他於1933及1936~1938所從事的世界古生物發育情況的研究,提出的在古生代期間的同一時期內,由於海平面的升降運動,有節奏地反覆進行海進、海退的現象。他的這種觀點稱為脈動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