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變性

脂肪變性

脂肪變性,是指除脂肪細胞外的實質細胞內出現脂滴或脂滴明顯增多的現象,脂滴主要是中性脂肪,也可有磷脂或膽固醇等。多發生於肝細胞、心肌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骨骼肌細胞等,與感染、酗酒、中毒、缺氧、營養不良、糖尿病及肥胖有關。

基本信息

概述

脂肪變性脂肪變性
脂肪變性是細胞內脂肪代謝障礙時的形態表現,其特點是,細胞漿內出現了正常在光鏡下看不見的脂肪滴,或胞漿內脂肪滴增多。脂滴的主要成分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也可含有磷脂及膽固醇酯等,在石蠟切片中,脂滴因被酒精、二甲苯等脂溶劑所溶解,故呈空泡狀,有時不易與水泡變性相區別。需要採用冰凍切片及蘇丹III、蘇丹黑B或鋨酸作脂肪染色方可顯示;蘇丹III染色時脂滴為橘紅色,蘇丹黑染色或鋨酸染色時脂滴為黑色。

脂滴的主要成分為中性脂肪,也可有磷脂及膽固醇等。脂肪變性主要見於肝、心、腎等實質器官,因肝是脂肪代謝的重要場所,幫肝脂肪變性最常見。脂肪變性時最初形成的脂滴很小,以後可逐漸融合為較大脂滴,此時常無界膜包繞而游離於胞漿中。

病因

肝臟的脂肪變性與肝臟的脂肪代謝紊亂有關。肝臟的脂肪代謝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均可造成肝細胞的脂肪變性:①脂蛋白的合成發生障礙:②中性脂肪合成過多③脂肪酸氧化障礙。

病理

輕度脂肪變性,肝臟可無明顯改變。如果脂肪變性瀰漫而嚴重時,肝臟可明顯腫大,色變黃,觸之有油膩感稱為脂肪肝(fattyliver)。光鏡下早期肝脂肪變性,可表現為在肝細胞核周圍出現小的脂肪空泡。以後隨著脂肪變性的加重,空泡逐漸變大,分布於整個胞漿中。嚴重者融合成一個大泡,將細胞核擠向一邊,形態與脂肪細胞類似。肝淤血時,小葉中央區缺血較重,因此脂肪變性首先在中央區發生。中毒時,肝脂肪變性首先發生在小葉周邊部,然後,累及整個肝小葉。

特徵

脂肪變性脂肪變性
肉眼觀:輕度脂肪變時,受累器官無明顯變化。隨病情加重,脂肪變的器官體積增大,淡黃色,邊緣圓鈍,切面有油膩感。
光鏡下,脂肪變的細胞質中出現大小不等的脂滴,大者可將細胞核擠於一側。在石蠟切片中,脂滴因被酒精、二甲苯等脂溶劑所溶解,故呈空泡狀,有時不易與水泡變性相區別。需要採用冰凍切片及蘇丹III、蘇丹黑B或鋨酸作脂肪染色方可顯示;蘇丹III染色時脂滴為橘紅色,蘇丹黑染色或鋨酸染色時脂滴為黑色。
電鏡下,脂滴為電子密度較高、有界膜包繞的圓形小體,稱為脂質小體。小脂滴可融合為大脂滴,失去界膜包繞而游離於胞漿中。

影響

發生脂肪變性時,心肌細胞內脂滴含量顯著增多。心肌脂肪變性最顯著的發生部位是乳頭肌和心內膜下心肌。重者呈黃*色條紋,輕者呈暗紅色,兩者相間排列,狀似虎皮,故稱為“虎斑心”。光鏡下脂肪變性的心肌細胞漿中出現細小、串珠樣脂肪空泡,排列於縱行的肌原纖維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