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基酸發酵

1908年經池田菊苗鑑定,日本傳統上用作調味品的一種海藻昆布的增味特性是由L一谷氨酸產生的。此發現導致第二年由味之素公司工業生產L一谷氨酸;在那時,水解麥鼓和大豆蛋白質得到L一谷氨酸。1957年木下祝郎等分得一株L一谷氨酸產生菌,並用發酵法工業生產L一谷氨酸,並相繼研究出發酵技術,從此開創了胺基酸發酵的歷史。

1. 胺基酸的用途

①食品工業 : 增鮮劑,甜味劑 ②醫藥上的套用 :營養型用藥 治療型用藥

③飼料行業 ④化學工業 :洗滌劑

⑤農業 ⑥化妝品:護髮素 面霜

2. 胺基酸的生產方法

胺基酸發酵,就是以糖類和銨鹽為主要原料的培養基中培養微生物,積累特定的胺基酸。

①發酵法:直接發酵法和添加前體發酵法

②提取法(extraction):蛋白質水解,從水解液中提取。胱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

③酶法(Enzyme):利用微生物細胞(微生物)產生的酶來製造胺基酸。

④合成法(synthesis):DL-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

3. 國內外胺基酸生產企業

日本Ajinomoto 、韓國cJ、日本Kyowa Hakko以及韓國BASF和美國ADM及德國Degussa

4. 學習胺基酸工藝學的目的、研究對象、任務及其內容

胺基酸發酵工業:是利用發酵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活動生產各種胺基酸的現代工業 。

研究目的:探討胺基酸發酵工廠的生產技術。

研究對象:生產過程、微生物生化問題、分析設備問題。

學習任務:生產中的具體問題、育種問題、代謝控制問題、分離精製的原理方法、具有育種、探索新工藝、科研能力。

5. 谷氨酸發酵的水解糖液必需具備的條件

①澱粉質量好,不能有霉變

②澱粉濃度儘可能低

③糖液中不含糊精

④糖液要清,色澤要淺

⑤糖液要新

⑥蛋白質含量-高時易產生泡沫

⑦水解糖的質量標準:色澤要淺黃色,透明,無糊精,還原糖98%左右,DE值90%以上,透光率60%以上,pH4.6-4.8。

6. 澱粉的水解方法

①酸解法:特點:工藝簡單、水解時間短,生產效率高,設備周轉快

②酸酶法 特點: 採用酸酶法水解澱粉製糖,具有酸液化速度快的優點。糖化是由酶來完成的,因而可採用較高的澱粉乳濃度,提高生產效率。用此法,酸用量少,產品顏色淺,糖液質量高。

③雙酶法 優點:

(1)水解糖液純度高,DE值可達98%以上,使糖液得到充分利用。

(2)反應條件較溫和。

(3)可以在較高的澱粉濃度下水解

(4)可用粗原料。

(5)雙酶法製得的糖液顏色淺,較純淨,無苦味,質量高。

(6)減少糧食消耗。

缺點:

(1)酶反應時間長,生產周期長,夏天糖液容易變質

(2)酶本身是蛋白質,引起糖液過濾困難。

(3)要求設備較多,水解條件要求嚴格。

7. 澱粉酸水解的化學反應分複合反應、分解反應、酸解。

8.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包括酵解途徑 (EMP) 、磷酸戊糖途徑 (HMP 途徑 ) 、三羧酸循環 (TCA 循環 ) 、乙醛酸循環、伍德-沃克曼反應 (CO2 固定反應等 )

9. 生成谷氨酸的主要酶促反應

(1)谷氨酸脫氫酶(GHD)所催化的還原氨基化反應

α-酮戊二酸+NH4+ +NADPH2——→谷氨酸+H2O+NADP

GHD

(2)轉氨酶(AT)催化的轉氨反應

(3)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反應

10.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調節機制

一、優先合成與反饋調節

(1) 、優先合成

(2) 、反饋調節

①谷氨酸脫氫酶(GDH)的調節 谷氨酸對谷氨酸脫氫酶存在著反饋抑制和反饋阻遏。

②檸檬酸合成酶的調節 檸檬酸合成酶是三羧酸循環的關鍵酶,除受能荷調節外,還受谷氨酸的反饋阻遏和烏頭酸的反饋抑制。

③異檸檬酸脫氫酶的調節 異檸檬酸脫氫酶催化的異檸檬酸脫氫脫羧生成aα-酮戊二酸的反應和谷氨酸脫氫酶催化的aα-酮戊二酸還原氨基化生成谷氨酸的反應是一對氧化還原共軛反應,細胞內aα -酮戊二酸的量與異檸檬酸的量需維持平衡。當aα -酮戊二酸過量時對異檸檬酸脫氫酶發生反饋抑制作用,停止合成。

④a -酮戊二酸脫氫酶在谷氨酸產生菌中先天性地喪失或微弱。

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調節。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受天冬氨酸的反饋抑制,受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反饋阻遏。

二、糖代謝的調節

1、能荷控制(細胞內的能量水平)

2.生物素對糖代謝的調節

(1)生物素對糖代謝速度的影響

生物素對糖代謝的影響主要是影響糖解速度

(2)生物素對CO 2固定反應的影響

①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應

②由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應

③先由蘋果酸酶所催化,進行還原羧化作用,生成蘋果酸。然後再生成草醯乙酸:

(3)生物素對乙醛酸循環的影響

乙醛酸循環中關鍵酶是異檸檬酸裂解酶和蘋果酸合成酶。

①異檸檬酸裂解酶催化的反應

②蘋果酸合成酶催化的反應

三、氮代謝的調節

控制谷氨酸發酵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降低蛋白質的合成能力,使合成的谷氨酸不去轉化成其它胺基酸和參與蛋白質的合成。

四、其它調節

除了上述調節機制外,發現在以醋酸或石蠟為碳源時,銅離子對谷氨酸的生物合成具有調節作用。

11. 以葡萄糖為原料發酵生產谷氨酸時,幾乎看不到異檸檬酸裂解酶的活性的原因

原因:①丙酮酸氧化能力下降,醋酸的生成速度慢,所以為醋酸所誘導形成的異檸檬酸 裂解酶就很少。②由於該酶受琥珀酸阻遏,在生物素亞適量條件下,因琥珀酸氧化能力降低而積累的琥珀酸就會反饋抑制該酶的活性,並阻遏該酶的生成,乙醛酸循環基本上是封閉的。這樣就使代謝流向異檸檬酸g a-酮戊二酸g谷氨酸的方向高效率地移動。

12.澱粉酸水解原理

原理:酸作用於澱粉能生成糖,最後生成葡萄糖。

酸 分解 胺基酸

酸法:澱粉--→葡萄糖——→5-羥甲基糠醛——→色素

↓複合反應

二糖

13. 控制磷脂的合成,導致形成磷脂合成不足的不完全的細胞膜(在谷氨酸發酵中如何控制細胞膜滲透性)

一.a、生物素缺陷型(使用生物素缺陷型菌種進行生產的時候,必須控制生物素的用量)

1.作用機制

生物素作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應的關鍵酶乙醯輔酶A羧化酶的輔酶,參與了脂肪酸的合成,進而影響磷脂的合成。

當磷脂合成減少到正常量的1/2左右時,細胞變形,谷氨酸向膜外漏出,積累於發酵液中。

2.控制的關鍵

必須亞適量控制生物素

如果生物素過剩,就會出現只是長菌而不產酸的現象或者長菌好而產酸低。

b.添加表面活性劑(吐溫)或者飽和脂肪酸

使用生物素過量的糖蜜原料發酵生產谷氨酸時,通過添加表面活性劑或者高級飽和脂肪酸(C16-18)及其親水聚醇酯類,同樣能清除滲透屏障物,積累谷氨酸。

1.作用機制

在不飽和脂肪酸的合成過程中,作為抗代謝物具有抑制作用,對生物素有拮抗作用。通過拮抗生物素的生物合成,導致磷脂合成不足,結果形成磷脂不足的細胞膜。提高了細胞膜對脂肪酸的滲透性。

2.影響產酸的關鍵 必須控制好添加表面活性劑、不飽和脂肪酸的時間與濃度,必須在藥劑添加之後

C.油酸缺陷型 使用油酸缺陷型菌株進行谷氨酸發酵時,必須限制發酵培養基中油酸的濃度

油酸過量時,只長菌不產酸,或者長菌好而產酸低

d.甘油缺陷型 使用甘油缺陷型菌株進行谷氨酸發酵時,必須限制發酵培養基終甘油的濃度

二.阻礙谷氨酸菌細胞壁的合成,形成不完全的細胞壁,進而導致形成不完全的細胞膜

第一.①、作用機制

添加青黴素是抑制谷氨酸生產菌細胞壁的後期合成,主要是抑制糖肽轉移酶,影響細胞壁糖肽的合成。

②、影響產酸的關鍵

在生長的對數期階段添加青黴素是影響產酸的關鍵。

第二.物理控制方法 利用溫度敏感型細胞進行谷氨酸發酵時,由於僅僅控制溫度就能實現谷氨 酸的生產,所以我們把這種新工藝稱為物理控制方法。

F(1)突變位置

(2)影響產酸的關鍵 在生長的什麼階段轉化溫度是影響產酸的關鍵

第三、強制控制工藝的要點和實例

14. 現有谷氨酸生產菌主要是棒桿菌、短桿菌、小桿菌及節桿菌。

15. 谷氨酸發酵的代謝控制育種日常菌種工作

①、定期分純(一般1~2個月分純一次)

②、小劑量誘變刺激(紫外線、通電、雷射)

③、高產菌製作安瓿管

16. 選育耐高滲透壓菌株

①.耐高糖: 選在20~30%葡萄糖的平板上生長好的突變株

②.耐高谷氨酸 :選育在15~20%味素的平板上生長好的突變株

③.耐高糖、高谷氨酸 :選育在20%葡萄糖加15%味素的平板上生良好的突變株。

17. 選育不分解利用谷氨酸的突變株

以谷氨酸為唯一碳源菌體不長或生長微弱的突變株

(1)平板法 :選育不長或生長微弱的菌。

(2)搖瓶法 :選育OD值淨增極少的菌。

18. 發酵培養基:谷氨酸發酵培養基包括碳源、氮源、無機鹽、生長因子及水等。

19. 發酵培養基,溫度, PH 值,供氧,二氧化碳,泡沫等對谷氨酸發酵的影響

一.培養基

谷氨酸發酵培養基包括碳源、氮源、無機鹽、生長因子及水等。

培養基中糖濃度對發酵的影響

培養基中糖濃度對谷氨酸發酵有很大影響。在一定的範圍內,谷氨酸產量隨糖濃度增加而增加,但糖濃度過高對菌體生長和發酵均不利。

氮源

氮源是合成菌體蛋白質、核酸等含氮物質和合成谷氨酸氨基的來源;另一部分氨用於調節PH值,形成谷氨酸氨鹽。谷氨酸發酵的碳氮比為100:15~30。當碳氮比在100: 11 以上才開始累積穀氨酸

常用氮源 無機氮 有機氮

(1)尿素 蛋白質

(2)液氨 腖

(3)碳酸氫銨 胺基酸

尿素的用途:組成菌體含氮部分

組成谷氨酸的氨基

調節pH值,形成谷氨醯胺

無機鹽:

無機鹽是微生物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物質。其主要功能是構成菌體成分;作為酶的組成部分;酶的激活劑或抑制劑;調節培養基的滲透壓;調節pH值和氧化還原電位等。

①磷酸鹽

磷是某些蛋白質和核酸的組成成分。腺二磷(ADP)、腺三磷(ATP)是重要的能量傳遞者。參與一系列的代謝反應。磷酸鹽在培養基中還具有緩衝作用。

磷量對谷氨酸發酵影響很大。磷濃度過高時,菌體的代謝轉向合成纈氨酸,但磷含量過低,菌體生長不好。

②硫酸鎂

鎂是某些細菌的葉綠素的組成成分,此外並不參與任何細胞結構物質的組成,但它的離子狀態是許多重要的酶(如己糖磷酸化酶、異檸檬酸脫氫酶、羧化酶等)的激活劑。

硫存在於細胞的蛋白質中,是含硫氨酸酸的組成成分。硫是構成一些酶的活性基團。

③鉀鹽

鉀不參與細胞結構物質的組成。它是許多酶的激活劑。谷氨酸發酵產物生成所需要的鉀鹽比菌體生長需要量高。

菌體生長需鉀量約為0.1g/L (以K 2SO4計),谷氨酸積累需鉀量為0. 2~ 1.0g/L 。鉀對谷氨酸發酵有影響,鉀鹽不足時長菌體,鉀鹽充足時產谷氨酸。

④微量元素

一般作為碳氮源的農副產物天然原料中,本身就含有某些微量元素,不必另加。

某些金屬離子,特別是汞和銅離子,具有明顯的毒性,抑制菌體生長和影響谷氨酸的合成,因此,必須避免有害離子加入到培養基中。

生長因子

①生物素

如果生物素過量,就大量繁殖而不產或少產谷氨酸,而產乳酸或琥珀酸。在生產 中表現為長菌快,耗糖快,pH值低,尿素消耗多。

若生物素不足,菌體生長不好,谷氨酸產量也低。表現為長菌慢,耗糖慢,發酵周期長。

②維生素B1(硫胺素)

維生素B1對某些谷氨酸菌種的發酵有促進作用

二.溫度對谷氨酸發酵的影響

正面影響

從酶反應動力學來看,溫度升高,反應速度加快,生長速度快,產物生成提前。

負面影響

①酶是蛋白質,受熱容易失活,溫度愈高失活愈快。 ②溫度高,菌體易衰老。 ③溫度還通過影響發酵液的性質來間接影響發酵。

谷氨酸發酵

最適溫度為35~37℃,溫度高,菌體易衰老,表現為OD值增長慢,耗糖慢,pH值升高,發酵周期長,谷氨酸生成少。

三.pH值對谷氨酸發酵的影響

①影響酶的活性

②影響微生物細胞膜所帶電荷,從而改變細胞膜的滲透性,影響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產物的排泄。

③影響培養基某些營養物質和中間代謝產物的離解,進而影響微生物對這些物質的吸收。

④ pH值的改變,引起菌體代路途徑的改變,使代謝產物發生變化。

pH值的調節方法:(1)添加碳酸鈣法。(2)液氨或氨水添加法。(3)尿素流加法

四.供氧對谷氨酸發酵的影響

糖濃度高、生物素含量高,需氧量大。

糖濃度低、生物素含量低、需氧量小。

CO2對谷氨酸發酵的影響

(1)促進固定反應

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生成草醯乙酸,提供合成谷氨酸所必須的四碳二羧酸,無CO2 存在時,這一步無法進行。

(2)CO2過高,影響菌體正常呼吸

(3)與供氧相比, CO2的作用很小

五.泡沫 泡沫是空氣溶解在發酵液中和產生二氧化碳的結果

泡沫的消除方法 ①物理方法:改變溫度

②機械法:優點:可節省原料;防止污染。

缺點: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引起泡沫穩定的因素。

③化學消泡劑 優點:消泡效果好,作用快。

缺點:需消泡劑,可增加染菌機會;氧的傳遞及菌體代謝;

20. 發酵熱:引起發酵過程溫度變化的原因是發酵過程所產生的熱量

發酵熱包括生物熱、攪拌熱、蒸發熱和輻射熱等。

21. 提煉:將谷氨酸生產菌在發酵液中積累的谷氨酸提取出來,再進一步中和、除鐵、加工精製成谷氨酸單鈉鹽(俗稱味素)這個過程叫提煉。

22. 谷氨酸的提取原理:谷氨酸在生產上可以分為谷氨酸提取與精製兩個階段。谷氨酸的分離提純通常套用它的兩性電解質的性質,谷氨酸的溶解度、分子大小、吸附劑的作用以及谷氨酸的成鹽作用等,可以把發酵液中的谷氨酸提取出來。

23. 谷氨酸的提取工藝

(1)等電點法 將發酵液加鹽酸調節pH至谷氨酸的等電點,使谷氨酸沉澱析出,其收率可以達到60%~70%。如果採用冷凍低溫等電點法,液溫冷凍至5℃以下,收率可以達到78%左右。

(2)離子交換法 先將發酵液稀釋至一定濃度,用鹽酸將發酵液調至一定的pH, 採用陽離子交換樹脂吸附谷氨酸,然後用洗脫劑將谷氨酸從樹脂上洗脫下來,達到濃縮和提純的目的

(3)金屬鹽法 金屬鹽法包括鋅鹽法和鈣鹽法,既利用谷氨酸與鋅離子、鈣離子、鈷離子等金屬離子作用,生成難溶於水的谷氨酸金屬鹽,沉澱析出,在酸性環境中谷氨酸金屬鹽被分解,在pH2.4時,谷氨酸溶解度最小,重新以谷氨酸形式結晶析出。

(4)鹽酸水解-等電點法 發酵液經濃縮後加鹽酸水解,可回收部分谷氨酸,從而使谷氨酸的提取收率和谷氨酸質量得到提高

(5)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法提取谷氨酸 根據滲透膜對各種離子的選擇滲透性不同而將谷氨酸分離,如電滲析和反滲透法。

24. 發酵液的主要成分

(1) 谷氨酸為L-型,以谷氨酸鐵鹽形式存在

(2) 無機鹽,有K+ 、N a+ 、NH4+ 、Mg++ 、Ca++ 、Fe++ 、Cl-、SO32-、PO43-等、還有殘糖、色素、尿素及消泡用的花少油、豆油或合成消泡劑等

(3)大量菌體、蛋白質等固形物質懸浮在發酵液中,濕菌體約占發酵液的5—8%。

(4) 發酵副產物,如:有機酸類、胺基酸類。

(5) NH4+0.6~0.8%、殘糖1%以下。

(6)核苷酸類物質及其降解產物

25. 谷氨酸的結晶 : α -型結晶 。β-型結晶

26. 影響谷氨酸結晶的主要因素

(1)谷氨酸含量對結晶晶型的影響

(2)溫度與降溫速度對谷氨酸發酵:結晶析出溫度小於30 ℃控制液溫緩慢下降,不可回升

(3)加酸速度與終pH的影響:當pH>5時,可以快些;pH<5時,加酸速度要慢,出現晶核時,要立即停止加酸

(4)投晶種與育晶 投晶種要控制投入時間和pH

(5)攪拌的影響:有利於晶體長大,攪拌太快引起晶體的磨損,結晶細小。太慢晶體下沉,形成微晶細核。

(6)菌體的影響 菌體影響谷氨酸結晶,不易與谷氨酸分離。

(7)殘糖的影響

(8)L-谷氨醯胺對晶型的影響

(9)雜菌和噬菌體的影響

(10)水解糖液質量對晶型的影響

(11)發酵液pH值對晶型的影響

(12)不同菌種對提取的影響

27.等電點工藝的類型

帶菌體直接常溫等電點;

帶菌體冷凍低溫一次等電點:

除菌體常溫等電點;

濃縮水解等電點

低溫濃縮等電點等。

28.732 #陽離子交換樹脂,發酵液中不同陽離子在交換樹脂中的分層比較明顯。按其對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的親和力大小,程式依次為: Ca++>Mg+> K+>NH4+> Na+ 鹼性胺基酸 > 中性胺基酸 > 谷氨酸 > 天門冬氨酸

29. 產生 DL -谷氨酸鈉的原因

①中和操作過程中,先加鹼,後加谷氨酸,在高溫度下,長時間處於強鹼性,使L-谷氨酸鈉轉為DL-谷氨酸鈉消旋化反應,使谷氨酸鈉含量下降。

② pH值對味素含量的影響 谷氨酸鈉溶液隨pH升高,在高溫下,長時間加熱,谷氨酸鈉破壞也隨著增加。且隨pH升高,鹼性增加,消旋化程度增加。

③不同加熱時間對味素含量的變化曲線 隨著加熱時間的延長,DL-谷氨酸鈉的含量增加。

30. 谷酸中和的工藝條件

(1)投料比

濕谷氨酸∶水(或渣水)≈1∶2

濕谷氨酸∶純鹼≈1∶0.3~0.34

濕谷氨酸∶活性炭≈1∶0.01(舊炭或新炭)

(2)中和溫度:夏天60℃,冬天65℃。

(3)中和pH值要求:中性pH6.96

(4)中和液濃度:21~23°Bé。

31. 中和液中鐵、鋅離子的來源

鐵離子的來源①生產原材料不純 設備的腐蝕

鋅離子的來源:提取工藝採用鋅鹽法

32. 除鐵的方法

(1)硫化鈉除鐵 (2)樹脂除鐵

33. 谷氨酸中和液的脫色

色素帶入味素成品中,會影響味素的色澤和純度

一、色素的來源

(1)生產過程的化學反應產生有色物質

澱粉水解

葡萄糖與胺基酸結合(熱)

(2)生產過程中操作不當

硫化鹼用量不當(中和)

脫色的方法 :1、活性炭脫色 2、離子交換樹脂的脫色

34. 工業生產中都是採用蒸發的方法進行中和液的濃縮

蒸發方法: 蒸發有常壓蒸發和減壓蒸發兩種

35. 蒸發過程中產生焦谷氨酸鈉

產生原因:蒸發過程中谷氨酸-鈉溶液加熱脫水環化

36. 結晶包括 3 個過程:(1)形成飽和溶液;(2)晶核形成;(3)晶體生長。

37. 工業生產上結晶有三種不同起晶方法

(1)自然起晶法 (2)刺激起晶法 (3)晶種起晶法

38. 味素發紅的原因

1)母液除鐵不淨,含有鐵離子;

(2)母液接觸鐵器,或味素接觸鐵器;

(3)GH-15顆粒炭鹽酸再生不完全,解析鐵離子不徹底,帶入母液中。

39. 味素發灰主要是壓濾過程活性炭粉末帶入母液中或 GH 15 顆粒炭清洗不淨,留有活性炭末子,特別遇到炭柱瀝乾,上柱使大量空氣進入,產生氣泡,打亂碳層,使炭末帶入脫色液中,使製成味素出現灰色。

40. 味素發青主要是母液除鐵硫化鈉過量的原因。

41. 味粉混濁的原因

①、硫化鈉過量產生混濁

②、消泡油過量產生混濁

③、味粉中夾帶DL-谷氨酸鈉使溶液混濁

④、原材料質量差產生混濁

42. 賴氨酸學名 2 6 -二氨基己酸,有 L 型和 D 型兩種構型。

43.賴氨酸生產菌及擴大培養

生產菌株

細菌: 棒桿菌、短桿菌、假單胞菌、埃希氏菌、芽孢桿菌

真菌: 酵母、假絲酵母、隱球酵母

44. 賴氨酸發酵工藝條件

①、溫度

前期32 ℃ ,中後期34℃

②、pH控制

賴氨酸發酵控制pH6.5~7.5,最適6.5~7.0。在整個發酵過程控制pH平穩為好。

③、種齡和種量

二級種子,約2%,種齡為8~12h;三級種子,約10%,種齡6~8h;總之以對數生長期的種子為好。

④、供氧對賴氨酸發酵的影響

控制供氧充足,培養基豐富,耗氧量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