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家鎮

胥家鎮

胥家鎮位於都江堰市區東柏條河上游,東西最大橫距10.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6公里,東與駕虹鄉、天馬鎮接壤,南與聚源鎮相連,西與幸福鎮、灌口鎮為鄰,北與蒲陽鎮交界,幅員面積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3060畝。純平原地貌,平均海拔690米。1999年末,轄羊合、十里、歇馬、新店、高橋、土什、馬鞍、紅砂、桂林、石龍、桂花、正林、羊叉、大林14個行政村、108個村民組和1個居委會、2個居民小組。總人口32000人。鎮政府駐胥家場,西距市區7公里。

基本信息

鄉鎮概述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41號)同意都江堰市撤銷青城鎮及麻溪、金鳳、駕虹、土橋、沿江、徐渡、大樂、兩河8個鄉。將原駕虹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胥家鎮;胥家鎮人民政府駐石龍上街。原駕虹鄉位於市區東北部的蒲陽河兩岸,東西最大橫距6.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8公里,東與彭州市交界,南與天馬鎮接壤,西與胥家鄉、蒲陽鎮相連,北與蒲陽鎮毗鄰,幅員面積16.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569畝。除北部有少許丘陵外,大部為平原地貌,平均海拔629米。1999年末,轄共和、新民、金虹、南海、勝利、匡家、實踐、金山、紀家9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52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4人;農業人口12198人。鄉政府駐駕虹場,西南距市區10公里。 

胥家鎮胥家鎮
駕虹因橋得名。清乾隆間,鄉人在蒲陽河上興建寬5米、長約百米的廊式橋,橋成命名駕虹橋。駕虹鄉境域原屬蒲陽鄉、胥家鄉和天馬鄉,1942年始劃三鄉部分地置駕虹鄉。1956年,撤銷駕虹鄉,鄉域仍散入上述三鄉。1965年10月,歸還散入三鄉的土地,設立駕虹人民公社建置。1983年12月,改駕虹人民公社為駕虹鄉。駕虹鄉因位置較為偏僻,於1933年毘河戰爭後始開設集市場期,改革開放後,隨著個體工商戶增加,商貿也日趨繁榮,促進了場鎮的發展。場鎮面積也由不足0.2平方公里,拓展至0.71平方公里,形成總長760米的主要街道5條,其中水泥路面2條、長500米。建成2,000平方米農貿綜合市場1個,建成日供水2,000噸的自來水廠1座,有醫院郵政代辦所、文化站、廣播電視站等設施。 
鄉境有蒲陽鎮至彭州市豐樂鄉、駕虹鄉至天馬鎮和機磚廠專用道3條公路,總長度7.8公里,其中瀝青路面3.9公里。余為碎石路面。1998年實現村村通電話目標。 
胥家鎮平原區得都江堰自流灌溉之利,丘陵地區利用電力提灌,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籽等。1998年以來,堅持“穩糧調結構、增收奔寬裕”的指導思想,大力推廣旱育秧和地堂育秧等先進技術,積極試驗示範水稻拋秧技術,建立了共和村、金虹村各1,000畝的兩個鄉級高產示範區,各村建立300畝以上的村級示範片,在共和村建立面積100畝的旱育秧和拋秧示範片;相繼推廣了種子包衣、埋草鏇耕、秸桿還田、稻草覆蓋等技術;大小春收割季節,組織聯合收割機20多台聯合作業,機收面達80%以上。堅持以"市場導向、科技支撐、因地制宜、區域優勢和自主經營"的原則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先從荒山開發、庭院開發、田坎開發入手,再從糧經結構調整入手,抓好金山、新民、勝利3村的荒山綜合利用,建成水果花卉林木畜禽為主農業觀光帶;抓好共和、匡家、實踐3村的工貿區,大力發展加工、商飲、服務業,拓展市場,繁榮經濟;抓好紀家、南海、金虹3村的無公害和反時令蔬菜種植。
1999年調減小麥面積2,500畝,用於發展水果、蔬菜等,全鄉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水果、花卉、林木面積1,500畝,糧經比已調為8:2。重點抓了金山村的荒山開發,3家投資商已投資近200萬元,鋪設了道路、建造了管理工房、修築了水庫、建起養殖場,栽植水果250畝、藥材150畝、銀杏100畝、牡丹50畝、竹子50畝、珙桐16,000株、銀雀2,000株,帶動周邊民眾種植水果350畝,基本形成農業旅遊觀光帶的格局。養殖業、商飲服務等業也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而調整,已形成一村一品、一社一色的農業新格局。年末統計,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1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53元;總產糧食9,785噸。

發展情況

胥家鎮胥家鎮
胥家鎮境有灌天路、成汶鐵路穿越,聚胥路、蒲胥路在集鎮交匯,公路總長12公里,其中水泥路面6公里,瀝青路面6公里。有村道16條,總長48公里,一般寬度6米。1998年實現村村通電話目標。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鄉鎮企業發展速度加快,已形成以機械製造業為龍頭的冶金、電子、化工、食品、日用品等工業門類,以川都建工機機械廠生產的“川都”牌系列攪拌機、“岷都”牌運輸型拖拉機、“萊嶺”牌藤器、“五六”牌預混飼料等企業已形成規模經營。全鄉已有有一定規模的企業46家,其中個體私營44家,主要工業產品除攪拌機、運輸型拖拉機、藤器製品外,尚有木材製品、鋁材、磁性材料、鋼材、食品、化妝品等,1999年實現總產值7522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815萬元。
胥家鎮農田得都江堰灌溉之利,盛產糧油和經濟作物。1999年,在紅砂村建起以百畝枇杷園為龍頭的水果基地,帶動周邊農戶種植各種水果300餘畝;在羊合村、桂花村、歇馬村建立200餘畝的蔬菜基地;在新店村建保溫大棚,發展反時令蔬菜;在清泉村建珍稀動物養殖場;在場鎮周圍發展以盆景樁頭為主的休閒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邁出堅實的步伐。年末統計,實現農業總產值4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24元。  

管理制度

都江堰市胥家鎮建章立制加強“一村一大”管理:

胥家鎮胥家鎮
一是建立跟蹤培養制度。對新來的10名“一村一大”根據所學專業、能力水平和村上實際,科學合理安排到村上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或村長助理。同時安排10名工作經驗豐富的機關幹部對口聯繫,通過交任務、壓擔子,做好幫、帶、傳,提高整體素質。
二是建立跟蹤學習制度。每周集中兩次學習黨的方針、時事政治,及時把工作情況向黨委匯報,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三是建立跟蹤管理制度。制定了《胥家鎮“一村一大”管理規定》和《胥家鎮“一村一大”考核管理細則》,明確管理目標,嚴明工作紀律,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跟蹤考核,把“一村一大”自我管理與組織、人事部門考核管理有機結合起來。
四是建立跟蹤獎懲制度。對現實工作表現突出者進行獎勵。其中:切實解決困擾村民和村上停滯已久的難題,獎勵1000元;創新村務工作,提高村民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有特殊貢獻的,獎勵2000元;在農業技術上有新發明、新創造,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獎勵3000元。對平時工作不積極、跟蹤考核不達標者,在學習會上公開書面檢討,並記入年度個人考核中。

社會活動

胥家鎮是都江堰擁有臨時過渡板房建設點位量最多的一個鎮。38個過渡板房安置點的建設選點都是通過鎮上的板房管理機構確定的,基本上都處在居民相對聚集區。“之所以點多,就是因為在點位選擇上,充分徵求了民眾意見,把民眾分散到離家、離田近的地方,以方便生產生活。”

在胥家鎮的15個村,每個村都有一個這樣的板房管理機構,“管理機構不僅管點位分布,還負責板房分配和制定入住原則。”楊碩表示,在胥家鎮,哪些民眾能優先住板房、哪些民眾能夠優先選擇板房,都有一套成熟的管理細則,“基本原則是,在各方麵條件都符合的基礎上,先滿足老弱病殘和低保戶,黨員幹部最後選。”

胥家鎮胥家鎮
“在受災民眾過渡安置房建設中堅持不占良田、不占交通要道、不占學校場地,堅持自救自建相結合的原則。”所謂自救自建相結合,就是在板房建設過程中,儘量多的讓本地老百姓在工程建設中工作,“以工帶賑”。“我們村的建設工地上,基本上有一大半是當地的村民,他們一般做一些類似於場地平整、水溝挖掘這一類技術含量相對低的工作。”胥家鎮實新村負責人說。

胥家鎮的15個安置點基本上都實行自建自救的政策,當地民眾參與板房建設,掙得報酬。“每個村情況不一樣,但基本原則是多勞多得,一般乾一天掙50元至100元。”
市委青教辦主任銀江祝帶領團市委機關同志以及市司法局、市勞動局、市計生局、市人民醫院等團組織青年志願者一行,會同市晚晴書畫社、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書法及書畫師生等來到胥家鎮場鎮街頭開展“送溫暖、迎新春”五下鄉活動。此次活動通過散發宣傳資料、書寫新春對聯,贈送生活用品,為當地民眾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活動現場非常熱鬧,過往民眾駱驛不絕,大家紛紛聚集到頭戴“小紅帽”身披鮮紅綬帶的青年志願者們面前。志願者們熱情地向來往民眾宣傳農業科技知識、職介信息、計畫生育知識及各類涉及農村生活的法律、法規,主動親切地解答農民民眾的法律困惑和問題,開展個人健康衛生諮詢,發放計生用具和藥品,散發各類普法宣傳資料、農業科技手冊等;晚晴書畫社老書法家和少年宮的多名小朋友現場揮毫潑墨,為農民民眾寫春聯、畫年畫,將一份份喜氣洋洋的新年禮物送到了農民民眾手中。
活動共散發宣傳資料800餘份,送出春聯500多幅,發放計生用品200多套,向過往民眾講解法律、法規知識50餘人次,義診檢查身體50餘人次,在新春到來之際為胥家鎮農民民眾送去了春的溫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