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重慶醫科大學附二院主任醫師]

胡鵬[重慶醫科大學附二院主任醫師]

胡鵬,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藥物性肝病學組委員。主要從事感染性疾病臨床及基礎研究。

基本信息

簡介

胡鵬,男,漢族,1969年10月生,重慶人,醫學博士。始終“以生命至上,病人為中心”作為行醫的基本原則,用高超的技術,對病人疾病的治療做到精益求精,對病人不遺餘力,做事不圖回報,用仁心仁術解除了無數患者的痛苦,履行作救死扶傷的神聖工作和崇高職責。以崇尚醫德,做病人心中可以託付生命的人為目標;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做人,忠實踐行著醫師的,挽救了無數患者生命。

有著高尚的醫德,無時不刻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地為病人解除疾患帶來的痛苦,是病人信賴的醫生,是病人可以將生命託付的醫生。經常是下班後、節假日中不斷有病人的電話,一旦有緊急情況,就立即趕到病房。有一次半夜,一個危重病人已經意識不清,但他呼喚的人不是他的親人,卻是勝似親人的胡鵬醫生,可見我們的醫生在他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高,他的生命是完全託付給我們的醫生。在“非典”肆虐的日子裡,在最危險的崗位上“發熱門診”連續工作一個多月,而沒有休息一天,沒有漏掉一例可疑病人。是國內最早報導人豬鏈球菌感染的人員之一,早在2001年,就在《中華醫學雜誌》報導了該疾病並提出對該疾病要引起重視。

救災

當5.12大地震來臨之時,醫院病房處於較強震動中,不顧自身安危,全力投入到疏散病員、實習醫學生的行動中,並24小時堅守在病房中安撫病人,緩解了病人的恐慌情緒。同時在第一時間向醫院提出赴地震災區第一線抗震救災的申請。當下班後晚上接到赴德陽災區支援德陽市人民醫院傷員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後,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好因先兆流產在家中臥床保胎的妻子並為其準備好必要的藥物,含著一絲的愧疚告訴妻子,當晚要去災區抗震救災,然而妻子卻非常的支持,她說如果她沒有懷孕,沒有先兆流產,她將一起去災區當一名志願者參加救災。當晚,在沒有救護車等救災交通工具的情況下,不顧已經工作一天的疲勞與餘震的危險自駕車趕赴德陽重災區,經過幾百公里星夜兼程終於在凌晨趕到德陽市人民醫院。儘管有心理準備,但眼前的景象還是令人吃驚而又焦急:救護車鳴著刺耳的笛聲進進出出,醫院所有空地搭滿了帳篷和塑膠布棚,篷里躺滿了不時發出呻吟的傷員,醫護人員忙碌地來回穿梭在傷員中間,志願者抬著傷員急促地走著……。見此情景,已忘記了連夜趕路的疲憊,來不及休息,立即找到醫療隊長要求安排任務。當晚也經歷了一個6級多可怕的餘震,屋子左右搖晃,地上發出了轟隆隆的聲響,這次餘震導致少數危房坍塌。雖然經過一夜的折騰,天亮後立即開展工作。

由於災情發生後,大量傷員同時湧入醫院,許多清創縫合手術都是在臨時搭建的簡易手術台上進行,除了消毒不嚴外,許多傷員的部分身體組織長時間壞死,被損害的肢體等部位里曾被泥土等異物污染。醫療隊的主要工作是對傷員挨個進行拉網式的巡查,一個個病區、一個個傷員仔細查看,躺滿傷員的病房和過道擁擠不堪,空氣里充滿了汗臭味、血腥味和感染傷口組織壞死後發出的異味。憑著精湛的專業技術和敏銳的臨床視角,發現了可疑特殊感染的病人,及時提出隔離治療方案,為預防院內交叉感染和病人特殊感染,迅速採取預防措施:對每個病房進行消毒處理,特別重視特殊感染的處理。更為重要的是,提出並最終形成了感染科醫生與外科醫生聯合工作預防感染機制,建立了地震傷複雜感染的專門感染病區,建立了一整套感染傷口診治的方案,以及院內感染的控制策略,成功的控制了各種感染傷口,保住了許多傷員的肢體,避免了截肢,降低了傷殘率和死亡率。由於提出並實施的感染預防措施收效明顯,在德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傷病員中創造了沒有出現一例氣性壞疽、炭疽、破傷風等特殊感染的“零感染”紀錄,並將其成功的經驗向其周邊地區推廣,進而挽救了更多傷員的肢體乃至生命,避免了因感染而造成的第二次傷害。由於出色的工作,尤其是對感染的有效控制,提高了傷員的生存率,降低了截肢率,受到德陽市委、市政府以及市人民醫院高度評價和讚譽。

作為德陽市抗震救災醫療專家組成員,向德陽市政府、衛生局等提出了傳染病疫情防控的建議,並得到高度重視。同時多次冒著6級以上的餘震深入到漢旺、綿竹、什邡等重災區參與救護傷員的工作。其中最危險的一次是剛從幾棟危樓離開不到一分鐘,就襲來了震後最大的一個餘震,回頭望去剛才到過的地方也變成了一遍廢墟。

由於地震影響,當地醫院的普通門診與普通患者入院收治工作均暫停,廣大人民民眾看病治病極為不便。通過面向全市的義診諮詢活動,為普通患者服務,診治他們的疾患。來訪民眾絡繹不絕,共接待病員逾300人。

雖然當地條件十分艱苦,但工作毫無怨言。在半個月的工作中,先後得到了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吳邦國委員長、重慶市副市長劉學普以及重慶市衛生局等領導的看望和慰問,肯定了我們出色的工作成績,高度讚揚了我們不怕犧牲、不畏艱難、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

為了更好的服務與病人,從不間斷鑽研業務技術,精益求精。先後參與並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慶市衛生局等一系列科研項目的設計和試驗工作。並完成了多項抗感染藥物的臨床藥理實驗科研工作。已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多篇被SCI、BA、CA收錄,參編醫學專著1部,並在Genbank註冊基因一條。連續多年被評為“受學生歡迎老師”和“優秀教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