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璘

胡璘,男,“ZF法澆鑄沸騰鋼新工藝”創始人,創造了成坯率97.71%的世界先進水平。2005年,胡璘正式退休。


“ZF法澆鑄沸騰鋼新工藝”創始人,創造了成坯率97.71%的世界先進水平。這種方法還能實現鋼錠“液芯加熱”和“液芯軋制”,一舉節能40%,創鋼錠液芯加熱率88.2%,平均裝爐溫度1006.2℃的世界紀錄,而且內部質量良好,還可以鎮靜鋼、沸騰鋼一模兩用。為此,胡璘獲得了國家三等發明獎、冶金部二等科技成果獎和三等科技成果獎,冶金部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並先後開發了“冷封頂鎮靜鋼液芯軋制”、“PS絕熱板”、“優勢軋製法”、“熱光彈結合有限元法最佳化鋼錠模設計”、“矩型弧邊合金鋼錠”等一系列科研成果,他所領導的“鋼錠成材率技術研究中心”也被冶金部評為先進科研集體。
1984年末,原冶金部副部長周傳典同志點名讓胡璘參加了中國金屬學會代表團訪問美國。1985年,我國引進了日本技術,建成了寶鋼這個國內最大的鋼鐵基地,為了實現“一家引進,全國收益”,冶金部組織全國冶金專家前往吸收、消化引進技術,曾經擔任全國初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7年應舞陽鋼鐵公司邀請,胡璘為其先後設計了從11.6噸~35噸直接軋制特厚板的扁鋼錠,他打破了傳統觀念,採用大寬厚比、波浪邊的設計方法,對澆鑄工藝、錠型設計、加熱和軋制工藝進行系列最佳化,最終舞鋼利用這些鋼錠軋出了6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核電站外殼、大型水電站和高層建築用特厚板,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生產特厚板的廠家,鋼錠經解剖、厚板經超音波探傷,內部質量良好,獲得了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國家專利。這以後,為了打破國外壟斷、填補特厚板方面的空白,他又和萊蕪鋼鐵公司聯合開發了“定向凝固”技術,並申報了“一種可傾倒式鑄定向凝固鋼錠”的國家發明專利。他極力推薦“以軋代鍛”的新工藝,受到了國內各重型機械廠的重視,按此工藝,可為重型機械的生產大大節省工期和生產成本。
1990年前後,胡璘從國外刊物上看到了一種連鑄連軋新工藝,他馬上意識到,連鑄也可能採用像模鑄那樣的帶液芯鑄軋的方法,於是向冶金部科技司提出申報國家“攀登項目”的計畫。冶金部對此也十分重視,召集鋼鐵研究總院、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的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在一起討論研究,最後由他匯總上報,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項目未獲批准,國家從德國引進了珠江、邯鄲、包頭三條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線。儘管如此,他也沒有灰心,他認為外國人能辦到的事,我們中國人也一定能夠辦到,不但在《鋼鐵》雜誌上率先提出了“連鑄坯帶液芯軋制”,把“鑄”和“軋”這兩種工藝融為一體,而且推導了帶液芯鑄軋時的坯殼應力,提出了這種工藝的關鍵在於凝固前沿的液芯率和兩相區應力狀態控制,而且他還自籌資金,在實驗室設計了一套四機架平立可調帶液芯軋制的連軋機組和一套“萬能輪帶式連鑄連軋機組”,並申報了兩項國家專利。他帶領幾個研究生在這個機組上用鉛做模擬實驗,取得了一系列相關數據,並承擔了冶金部資助的研究課題,最終經專家鑑定為:“國內外首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關論文被SCI、EI收錄,並在亞洲鋼鐵年會上發表。
此後他又派出兩屆博士生到日本和巨東英教授合作、開發、研究鋁合金和鎂合金的液態鑄軋,和北科大康永林教授合作進行“半凝固態壓力加工”的研究,並對“半凝固態壓力加工”、“連鑄坯帶液芯軋制”、“液態鑄軋”這三種加工方式進行了分析對比,他參加了寶鋼先端工藝研究所液態鑄軋機組的專家論證會,並作為專家參加了國家對東大連軋自動化國家實驗室的驗收評審,在這一研究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智慧財產權。
2004年,第三屆“國際先進材料科技論壇”在遼寧科技大學勝利召開,參會的有來自12個國家的126名代表,論文編為上下兩冊文集。這次大會是在鞍山市和遼科大召開的第一次國際學術大會,不但鍛鍊了隊伍,也積累了經驗,參加大會的胡壯麒院士和乾勇院士都稱讚這個大會開得好,組織不易。胡璘教授為此付出了辛勤勞動,他擔任了大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負責審稿,他的團隊也參加了大會的籌備工作。2006年他又參加了在法國舉辦的第四屆國際學術會議,並發表了論文,為EI收錄。
鋼的控軋控冷技術也是胡璘的強項,2000年,國家經貿委和冶金局聯合召開會議,要在國內發展400MPaⅢ級螺紋鋼筋,取代Ⅱ級螺紋鋼筋,與國際接軌。當時決定,北京科技大學與首鋼合作,走釩、氮微合金化的技術路線,遼寧科技大學和萊鋼合作走控軋控冷的技術路線。此後,胡璘教授應鞍鋼線材廠的邀請,為該廠的控軋、控冷改造了該廠粗、中軋機的摩根式水冷器,大大提高了冷卻強度,又自主開發了斯太爾摩氣霧冷卻器,保證了“超級鋼線材”的研製成功。試驗中有一次他去檢查湍流式冷卻器,一個操縱工違反操作規程,差點讓一根鋼筋穿過他的手心,驚險之餘,他還是堅持試驗,最後取得了成功,斯太爾摩冷卻器也獲得了國家專利。此後,他又在實驗室研究了各種水冷器的流場、溫度場和冷卻工藝對螺紋鋼組織、性能的影響,並與營口流體設備廠合作,為鞍鋼、萊鋼、青鋼、寶鋼、成鋼等有關棒線材車間開發、設計、製造、安裝了控軋控冷裝置,他親自下現場安裝調試,最終都取得了成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推動了Ⅲ級螺紋鋼筋的推廣。他開發的“鏇流式可調冷卻器”也由此申報了國家專利。
2000年元旦,胡璘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春節座談會,並以“百名專家代表”的身份在會上作了“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發言,他回顧了自己的成長曆程,認為自己作為炎黃子孫,就應該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鬥終身,就應當以開拓創新精神,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雖然他此時已年過60,退居二線,但他仍然像年輕人一樣奮戰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他勇於學習新知識,開拓新領域,他和原化工部一位總工程師合作,用“氣相沉積法”生產出了納米二氧化矽,又和阿城鋼廠合作研發出適合北美寒帶氣候的低溫高強度鐵路用魚尾板,還與日本東芝陶瓷株式會社合作研發高級陶瓷材料,與日本出光油脂株式會社合作研究冷、熱軋潤滑油,並為鞍鋼、寶鋼、濟鋼、萊鋼等鋼廠進行冷軋乳化液的評價分析研究,為四平冷軋帶鋼廠、攀鋼冷軋帶鋼廠、鞍山天力帶鋼廠、東亞精密不銹帶鋼廠進行了產品缺陷診斷,為企業排憂解難。
2005年,胡璘正式退休,許多企業聞訊想高薪聘請他,但他忠於黨的教育事業,接受了學校的返聘,校長給他的任務是帶出一支由博士組成的年青科研梯隊。他不但攬來科研課題給年青人做,還多次給學生、年青教師介紹工作經驗。
2007年,濟南鋼鐵公司在開發品種鋼板中遇到了難題,產品缺陷率達到4%以上,企業蒙受了巨大損失,為此濟南市政府在全國公開招標、聘請“泉城學者”,幫助濟鋼攻關。胡璘這個“鋼鐵醫生”前往競爭並一舉中標,他帶領6個年青博士前往濟鋼跟鋼調研、實測,並綜合實驗室檢測分析,配合現場進行冶煉、爐外精煉、連鑄、加熱、軋制工藝系列最佳化,找出了問題的關鍵,提出了鋼中的碳、氮化物有兩重作用,應當揚長避短。通過近一年的努力,攻關成果顯著,現廠鋼板裂紋率大幅度下降,超音波探傷合格率也顯著提高,年經濟效益達4000萬元,最後濟南市政府授予胡璘“泉城學者”稱號,遼寧科技大學也和濟鋼建立了密切的產學研關係。
胡璘同志不但科研搞得好,教學和教書育人工作搞得也很出色,他經常說:“當一個好老師就應當教書育人,不誤人子弟。”他視學生如自己的兒女,加以關心和愛護,幫忙治病,解決思想和生活問題。他先後擔任過6屆班主任,教過幾十個班級專業課,帶過30多名研究生,大多數班級都是三好班級,有許多學生成了博導、教授、專家、董事長、總經理,人們說他是“桃李滿天下”。
胡璘的敬業精神表現在他乾一行,愛一行,鑽一行,要么不乾,要乾就幹得像樣。他在遼寧科技大學工作四十七年,先後獲得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或標兵26次,獲鞍山市勞模和特等勞模各一次,科技拔尖人才4次,遼寧省勞模2次,獲遼寧省和冶金部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並獲“五·一”勞動獎章。教學上獲教學質量獎3次,冶金部和校教改成果獎各一次,並獲寶鋼一等獎教金。他帶研究生獲得“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乾黨總支書記獲“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乾科研他獲得國家三等發明獎一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3項,獲國家專利14項,為全國30多個企業搞科研,創直接經濟效益6億多元。他曾被評為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僑眷,2009年他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中的敬業愛崗模範,他的事跡載入了《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當代發明家大辭典》和《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大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