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墓

胡瑗墓

在距湖州市7公里的南郊道場鄉青山塢胡峰基的幽谷處,長眠著北宋著名教育家、“湖學”創始人胡瑗先生。胡瑗墓始建於宋嘉礻右五年(1060),元中被毀,後復建,建在胡峰基山(曾稱何山)向陽坡上,山前有溪,南對照山,西側為章家山,東部平曠,北與道場山相聯。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經歷代重修,現墓呈圓形,高約3米,直徑約5米, 後側有圈形回龍牆,墓道長約200米。墓碑書“安定文昭胡公之墓”八個大字,已斷失。原置有墓屋、祠祀均已不存在。這裡三面環山,松木蔥蔥,景色幽雅。蘇軾詩云:“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峰下幽谷。”何山幽谷即指此處。現有簡易公路通達該區。

墓主介紹

胡瑗(993-1059),字翼之,江蘇如皋縣南鄉胡家莊人。祖籍陝西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20歲北上泰山,苦讀十年。學成後南歸,在吳中設壇講學。宋景?二年(1035)被聘在蘇州郡學教授,期間,范仲淹薦璦去開封以白衣對崇政殿,授秘書省校書郎,參與更定雅樂,研究鐘律、鐘磬等樂器。康定元年(1040)受湖州太守滕宗諒之聘來湖主持州學,住在月河燕居堂(今月河街道)。他提倡教育“明體達用”、“以仁義禮樂為學”。曾謂“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在學校設定經義和治事兩齋。他嚴立學規,教人有法,以身示範。“解經至有要義,懇懇 為諸生言”。採用分班教育與討論、質疑答辯、聯繫實際等多種方法和重繪失傳的古代祭天地人的“三禮”儀物掛圖教授。率領學生以親歷山川情勢,“從其游者常數百人”。重視文娛體育,他告誡學生食後不可伏案久坐,以免妨礙氣血流通。要學生開展習射、投壺等遊藝活動。注重禮教,學生“信愛如其父兄”,師生關係很密切。

胡瑗創立的分齋教育制度(亦稱分齋教法),一反宋代以詩賦為重的科舉教育,培養了許多人才,當時“東南公卿、偉人,大多出於胡瑗門下”。這種分齋教育,獨“湖學”所有,“故天下謂之湖學多優異”。

慶曆四年(1044)朝廷開天章閣,建太學於京師,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為太學法”,經考察總結,編為《學政條約》一卷,供各地教育參考。約皇礻右元年(1049)經范仲淹推薦,胡瑗被召之京師太學。在太學執教期間,“其徒益眾”,又培養了不少人才,“禮部貢舉,歲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他教的學生,言行舉止,“人遇之,雖不識,皆知為瑗弟子。”皇礻右四年(1052)任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嘉礻右元年(1056)擢太子中允、天章閣下侍講,仍在太學教授,直到“病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告老居杭。在他離開學校“東歸之日,太學之諸生與賢士大夫送之東門執弟子禮,路人嗟嘆以為榮”。嘉礻右四年(1059)六月六日病逝杭州,享年67歲。次年,十月五日移葬於何山墓地。

胡瑗的著作有《武學規矩》一卷和阮逸合著的《皇礻右新樂圖記》三卷等。他的學生為他編錄的著作有《周 易口義》十二卷、《洪範口義》二卷等,多數已佚。

宋代的兩位宰相,對胡瑗的教育成就,都頗有贊稱,歐陽修有詩讚曰:“吳興先生富道德,詵詵子弟皆賢才。”王安石也稱道:“先取先生作梁棟,以次收拾桷與榱。”胡瑗先生教授的學生中,有許多是名臣,如莫君陳、吳孜、孫覺、劉蠡、周之道等。

胡瑗的墓地處,昔為遊覽勝地。宋蘇舜欽游何山詩中說:“今古何山是勝游,亂峰縈轉淪州”。今日的何山幽谷,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當地人民民眾的努力,變得更加優美,引人入勝。 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胡瑗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