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李花

胡李花

胡李花--即芙蓉葉,拉丁名為Folium Hibisci Mutabilis ,英文名為Coffonrose Hibiscus Leaf 。中藥的一種,有消腫祛膿之療效,取自木芙蓉植株。【別名】 木芙蓉葉、拒霜葉、芙蓉花葉、地芙蓉、芙蓉、山芙蓉、胡李花、三變花、木棉。本品為少常用中藥。商品為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著:"木芙蓉花並葉,氣平而不寒不熱,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癰腫之功,殊有神效。近時瘍醫秘其名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並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乾研末,以蜜調塗於腫處四圍,中間留頭,乾則頻換。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已成者,即膿聚毒出。已穿者,即膿出易斂。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基本信息

簡介

芙蓉葉 Folium Hibisci Mutabilis
(英)Coffonrose Hibiscus Leaf
【別名】 木芙蓉葉、拒霜葉、芙蓉花葉、地芙蓉、芙蓉、山芙蓉、胡李花、三變花、木棉。
本品為少常用中藥。商品為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

歷史

芙蓉葉始載於《圖經本草》,稱為地芙蓉。李時珍曰:"木芙蓉處處有之,插條即生,小木也。其乾叢生如荊,高者丈許。其葉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調夏茂。秋半始著花。花類牡丹、芍藥,有紅者、白者、黃者、千葉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結實。山人取其皮為索。川、廣有添色拒霜花,初開白色,次日稍紅,又明日則深紅,先後相間如數色。霜時採花,霜後采葉,陰乾入藥。"結合《植物名實圖考》時該植物形態描述及附圖,均與現時所用木芙蓉相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著:"木芙蓉花並葉,氣平而不寒不熱,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癰腫之功,殊有神效。近時瘍醫秘其名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並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乾研末,以蜜調塗於腫處四圍,中間留頭,乾則頻換。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已成者,即膿聚毒出。已穿者,即膿出易斂。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黃元御在《玉楸藥解》寫到:"木芙蓉,清利消散,善敗腫毒,一切瘡瘍,大有捷效,塗飲俱善。"

原植物

木芙蓉 別名:三變花,地芙蓉,芙蓉(福建、廣東),胡李花(江西),拒霜花(貴州)。
Hibiscus mutabilis L.─錦葵科 Malvaceae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6m,樹皮灰白色,莖被星狀毛及短柔毛。葉大,互生,寬卵圓狀,基部心形,直徑10~20cm,常5~7掌狀淺裂,裂片三角形,頂端漸尖,邊緣有鈍鋸齒,兩面具星狀毛茸,尤以葉背較多,主脈7~11條,葉柄長6~18cm,密被短柔毛。花大,徑7~9cm,單生於枝端葉腋;花梗長5~10cm;小苞片8,線形,較萼略短;花萼鐘形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苞片及花萼均密被黃褐色絨毛;花瓣5或重瓣,寬倒卵形,頂端渾圓,邊緣微波狀,基部連合,初開時白色或淡紅色,後變玫瑰紅色;單體雄蕊;雌蕊1,子房5室,柱頭5裂。蒴果扁球形,直徑2.5~3cm,被黃色粗毛及綿毛,果瓣5。種子多數,腎形,有長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地理分布

生於山坡,路旁或水邊砂質壤土上,栽培或野生。
分布於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四川、貴州等省。

性味及藥用價值

【性味與歸經】性涼,味微辛,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清肺涼血,消腫排膿。用於肺熱咳嗽、肥厚性鼻炎、淋巴結炎、闌尾炎、癰癤膿腫、急性中耳炎、燒傷、燙傷等。
【用法與用量】15~30g.外用,研末用酒調敷或製成油膏;鮮品搗汁搽患處。

採制

夏、秋季采完整無缺損的帶細枝青葉,將枝端紮成1公斤左右的小把,充分曬乾。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全體被灰白色星狀毛。葉片大,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狀心形,直徑10~20cm,掌狀3~7淺裂,裂片三角形,頂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鈍齒,葉面深綠色,葉背灰綠色,葉脈7~11條,兩面突起。葉柄圓柱形,長5~20cm,徑約0.3mm,黃褐色。質脆易碎,氣微、味微辛。

顯微鑑別

葉橫切面:上表皮由一列長方形、類圓形細胞及類圓形大型粘液細胞組成,大小不一,外被薄角質層;下表皮細胞較小,偶見粘液細胞,表皮上有星狀毛、簇生毛、單細胞非腺毛及腺毛。毛茸及氣孔以下表皮為多。柵欄組織由一列長柱狀細胞組成,約占橫切面1/2,海綿組織疏鬆,散有草酸鈣簇晶。主脈向兩面凸出,以下表皮處突出明顯,近上、下表皮處均有5~6層厚角細胞,維管束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斷續成環,以維管束上方之纖維束為大。皮層薄壁組織中散有粘液腔及草酸鈣簇晶,草酸鈣簇晶以韌皮部及維管束鞘處為多,簇晶直徑可達33μm,有時可見方晶。
芙蓉葉橫切面簡圖(×33)
芙蓉葉橫切面xiang 詳圖(×72)
葉表面觀: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上表皮較平直,並可見大型粘液細胞。不定式氣孔多分布於下表皮;非腺毛三種,壁均木化,星狀毛及簇生毛甚多,2~35分枝,每分枝為單細胞,長40~358μm,單細胞非腺毛長83~165μm,腺毛有兩種,一種腺頭為3~4細胞組成,直徑約30μm,柄單細胞,另一種腺毛鮮黃色,頭部單細胞,腺柄由15~24個細胞組成,長360~570μm,近基部的細胞多扁圓狀。
芙蓉葉表面觀(×169)
1.星狀毛及簇生毛 2.非腺毛 3.腺毛 4.下表皮細胞氣孔及腺毛 5.上表皮細胞及粘液細胞

理化鑑別

1.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10ml,煮沸5分鐘,濾過,濾液供下列試驗用:①取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試劑1~2滴,溶液呈現污綠色。(檢查酚類)②取濾液滴於濾紙上,於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呈淡紫色螢光,噴1%三氯化鋁乙醇液後,呈明顯黃綠色螢光。(檢查黃酮類)
2. 取本品粉末50g,加乙醇5ml,於水浴溫浸,濾過,濾液蒸乾後加50%乙醇溶解,濾過,濾液蒸乾,加乙醇2ml溶解,加少量鎂粉及濃鹽酸,溶液即呈紅色。(檢查黃酮類)
3. 取本品粉末0.2g,加50%乙醇10ml,於水浴中溫熱5分鐘,濾過,取濾液1ml,加2%茚三酮試劑2滴,沸水浴中加熱,溶液呈藍紫色。(檢查胺基酸)
4. 薄層層析。樣品製備:取本品粗粉1g,加50%乙醇5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於水浴上蒸乾,加甲醇溶解,濾過,濾液濃縮至0.5ml,供點樣用。點樣量10μl。吸附劑:矽膠G(青島),濕法鋪板,110℃活化半小時。展開劑:苯-甲醇-乙酸(7:3:1)。上行展開,展距10cm。顯色劑:1%三氯化鋁乙醇液,噴霧後在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螢光斑點。
芙蓉葉薄層層析圖譜
S:蘆丁 1.芙蓉葉

種植技術

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最好。
可栽種於庭院向陽處或水塘邊,平時管理較為粗放,天旱時注意澆水,每年冬季或春季在植株四周開溝施些腐熟的有機肥,施肥後及時澆水、封土。在寒冷地區地栽的植株冬季有些嫩枝會凍死,不必管它,等春季氣溫變暖後就會有新的枝條發出。
為使其加速生長,定植時應施入基肥。幼苗期北方旱季需經常灌水。每年施1一2次液肥、若適當施些磷肥,則花色更加艷麗。花後進行短剪,促發側枝。以增加著花數量。冬季在株叢基部培土防寒,使其安全越冬。
其修剪在花後進行,樹型既可修剪成喬木狀,又可修剪成灌木狀,但無論哪種樹型都要剪去枯枝、弱枝、內膛枝,以保證樹冠內部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木芙蓉也可盆栽,盆土要求疏鬆肥沃,排水透氣性良好,生長季節要有足夠的水分,以滿足生長的需求,冬季移到室內越冬,維持0℃至10℃的溫度,以保證其休眠。
栽培幾年以後的植株,只疏剪枯枝、衰老枝和病蟲枝即可;木芙蓉宜栽植在向陽處,過分蔭蔽則生長緩慢,枝條細長,影響花芽分化。盛夏宜略加遮蔭。秋季孕蕾開花期需充足的光照,如此時光照不足,加之陰雨連綿,易引起落花落蕾。
木芙蓉的繁殖方法有扦插分株壓條播種四種,以扦插為主。(1)扦插法。秋季花謝之後,剪取當年生粗壯枝條,截成15厘米-20厘米長的段,捆好後冬季進行沙藏。翌年3月中、下旬取出插條,插入露地苗床。當年可長到1米以上,秋季即可移栽定植。(2)分株法。早春萌芽前進行分株,先把叢生母株的枝條保留20厘米、30厘米長短截,然後掘出來劈開,另行栽植,當年秋季即可開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