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冰

胡文冰

胡文冰,男,江西宜春人, 1972年12月24日出生,大學中文本科,青年作家、編劇兼導演。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胡文冰
胡文冰,男,江西宜春人。系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劇作家協會會員。1997年3月至1999年8月在廣東省雲安縣六都鎮政府辦公室任資料員。1999年9月至2002年4月在廣東省雲安縣林業局辦公室任秘書。2002年5月至2004年6月在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任秘書。2004年6月至2006年7在深圳市寶安區公明街道城管辦任秘書。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深圳市龍崗區環保局任秘書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深圳市國土局光明分局工作。

文學作品

中篇小說

長篇歷史小說《東江縱隊》長篇歷史小說《東江縱隊》

《男兒有淚》
《失落的夢》

長篇小說

《夢走天涯》
長篇小說《夢走天涯》長篇小說《夢走天涯》

《水愛》
《飛天拐子》
《一夜玫瑰》
《欲望迷城》

長篇愛國主義歷史小說

長篇歷史小說《碧血紅花》長篇歷史小說《碧血紅花》

 《碧血紅花》

《惠州解放》

話劇

《勝利大營救》

大型戲曲

《奶媽》

編劇並導演電影作品

《明月》

電影《婚之姻》海報電影《婚之姻》海報

《天長地久》

《婚之姻》

《釣神》

人生經歷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冰笑長期在深圳打拚,寬鬆、時尚、包容和勇立潮頭是深圳這塊熱土的名片和代名詞。敢為人先的闖勁、獨樹一幟的創新精神成了深圳這座年輕城市快速崛起的不竭動力和魅力所在,而冰笑也正如這座年輕的城市一樣有著不甘人後的闖勁與拼勁,拚命地工作,拚命地寫作……
其實與冰笑認識也已有3年了,但3年來我們多數是保持著QQ聯繫,冰笑(網名)叫習慣了,有時倒忽略了他的本名———胡文冰。
胡文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出生於宜春郊區,中等個兒,戴著一副很斯文的眼鏡,透著睿智、堅定和執著,其人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儒雅而文質彬彬。胡文冰如今在深圳光明新區拆遷辦工作,同時他也是廣東省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還是中國劇作家協會比較年輕的會員,近年來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尤擅長於歷史小說的創作,著有中篇小說《男兒有淚》、《失落的夢》和長篇小說《夢走天涯》、《水愛》、《飛天拐子》、《一夜玫瑰》,長篇愛國主義歷史小說《碧血紅花》、《東江縱隊》及48集同名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
最近深圳商報、晚報和深圳各電視台對胡文冰進行了大量宣傳與報導。於是,胡文冰聲名鵲起,他本人也更加繁忙,因為48集電視劇《東江縱隊》正在緊張拍攝當中。作為家鄉的新聞媒體與老朋友,我們為他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和欣慰,由衷地祝福他並對他進行了QQ採訪。

二次南下

說起為何選擇到深圳打拚,冰笑說,當初自己南下也是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才決定的。1992年大學畢業後,冰笑在宜春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後來通過考試,在一家廣告公司任職主攻廣告業務,雖然成績不是很突出,日子倒也充實,自己也從中得到了鍛鍊,但因為是臨時性的,這份工作很快就結束了,冰笑再次陷入無業狀態。擁有一份工作、一份穩定的收入於他而言是那么的奢侈與遙不可及,而何時才能有自己的事業更無從談起,冰笑陷入一次次的痛苦與迷茫。他想,與其這樣在家裡浪費青春,不如到廣東去闖蕩一番。於是,就在1997年,他義無反顧地離開家鄉選擇南下,而這也是冰笑第二次南下,第一次是在1994年的一個假期,但因種種原因並沒有獲得成功。這一次,冰笑抱著堅定的決心,發誓非闖出一點名堂來不可,否則,無顏見江東父老啊。
冰笑南下的第一站並不是直接到達深圳,而是在廣東西江邊上一個叫六都鎮的地方,是粵西地區富甲一方的重鎮。通過考試,冰笑在鎮政府黨政辦工作,負責起草政府公文,這正好發揮了他的寫作特長。冰笑每天除了撰寫大量的行政公文外,還利用業餘時間寫作,寫新聞報導、散文、詩歌和短篇小說。與此同時,他也開始練習寫中篇小說,期間寫作並發表了《男兒有淚》、《夢在天涯》、《失落的夢》等。後在一個文友的舉推下,他來到了深圳市坪山鎮的一個村委任秘書。
隨後,他創作了反映曾在宜春某醫院一個身殘志堅的青年不屈生活的長篇小說《飛天拐子》,反映在浙江一帶打工青年愛情生活的長篇小說《水愛》,不久,又創作了反映深圳另類生活的長篇小說《一夜玫瑰》,這部小說花了胡文冰整整3個月的時間寫作,兩個月的修改,最後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作品當時在深圳產生了一定的反響。在此期間,冰笑先後加入了深圳市作協和廣東省作協。隨著生活的積累和年齡的增長,冰笑進入了常規的寫作狀態……
畢生追求 冰笑自幼酷愛文學創作和攝影藝術,在學校學的又是中文,大學畢業後曾在政府機關工作,熟悉行政公文寫作,並積累了豐富的生活基礎和創作資源,他始終不渝地致力於文學創作,並堅持不懈。
一談起寫作,冰笑滔滔不絕。冰笑說自己更偏愛於長篇小說,長篇小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的縮影,是一面觀照的鏡子,寫長篇小說更能激發自己的創作熱情,而且更具挑戰性。對自己而言,寫都市題材或者歷史題材的作品,都是一種創作,很有發揮的空間,文學作品寫的都是人,只要把人物寫活了,並打上時代烙印,那這部作品就活了。而問到最滿意的作品時,冰笑很謙虛,他說自己底子薄,寫作功底不深厚,目前還沒有覺得最滿意的作品,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在有生之年寫出一部讓世代流傳的作品。
在自己的人生和文學道路上,冰笑說要非常感謝家鄉的幾位導師對他的一路栽培與關懷。其中一個就是他的叔叔———宜春作家胡險峰,很小的時候他就經常聽父親講述險峰叔叔寫作的軼聞舊事,聆聽叔父的教誨。第二位是民眾文化專業副研究員、知名作家蔣維揚老師,他是胡文凍的啟蒙老師,胡文冰說自己的第一首小詩就是他幫助發表的。“記得當時拿到樣報後我興奮了好幾天。以後,每當我有新作品,都要拿給維揚老師看。他即便是再忙再累,都會仔細閱讀,然後幫我悉心修改,甚至不放過一個標點符號。”
“寫作是我畢生的追求,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也無論是輝煌還是凡俗,我都矢志不渝,義無反顧。”冰笑滿懷豪情地說。

電視劇《東江縱隊》海報電視劇《東江縱隊》海報

反哺家鄉

冰笑雖然是學中文的,但對於歷史,尤其是地方史,特別是宜春本土的歷史文化情有獨鍾,只是限於目前的條件,他現在暫時無力去加以研究。“比如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被貶袁州,在任袁州刺史期間,興農辦學,為袁州做了不少值得後人稱頌的好事;抗日戰爭時期的上高會戰,可謂震驚中外,愛國軍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烈豪情值得我們去挖掘、去謳歌。如果有條件的話,我會毅然地拿起我手中的筆去謳歌。”
談到自己的心愿時,冰笑說目前自己的計畫還是儘快完成手頭上幾個反映深圳歷史文化的作品,並儘可能將它們一一搬上螢屏。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能夠成立自己的影視公司,偶爾自己也操刀拍一兩部片子,嘗試一下影視行業的水到底有多深。隨後能夠把影視公司延伸到宜春,利用深圳的政策優勢與宜春的資源優勢,發展農業和影視業,儘自己所能為家鄉做點有意義的事。
“宜春是我土生土長的故鄉,為家鄉服務義不容辭。”採訪要結束時,胡文冰對記者說。冰笑,我們祝你早日完成自己的心愿。

東縱創作

作者:恭喜你的作品即將搬上螢屏,說說《東江縱隊》的創作初衷
胡文冰:東江縱隊成立60多年了,迄今沒有一部完整記錄東江縱隊戰鬥歷程的長篇小說,雖然相關方面的歷史資料很多,卻不能完整而生動地反映那支征戰東江兩岸、使日偽聞風喪膽的抗日勁旅。搶救東縱的歷史文化是我的重要任務,我想通過自己的筆,寫一部真正反映東江人民的抗日史。
作者:創作《東江縱隊》花了多長時間?
胡文冰:我從2005年開始蒐集資料,到2007年底完成了長達80萬字的長篇小說《東江縱隊》,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將於今年以上下集出版。在小說完稿之後,我又轉入了同名電視劇本的創作,48集、75萬字的電視劇《東江縱隊》劇本歷時8個多月也完成了。
作者:聽說為了創作《東江縱隊》,你連工作都辭了?
胡文冰:是啊。2005年底,我不顧家人的反對,義無反顧地辭去了工作,開始做創作的前期工作。為了蒐集相關資料,尋找和採訪東縱老戰士,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不管颳風下雨,不顧舟車勞頓,實地尋訪當年的戰場。走訪了東江縱隊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土地,足跡踏遍深圳、惠州、廣州和湘、贛邊界等地方,先後採訪過許多位東江縱隊老戰士和他們的後代,以便真實、真切地了解那段歷史。
辭去工作後,我也失去了生活來源。採訪與蒐集資料都得自己掏錢,沒有任何經濟方面的援助,我常常是入不敷出。有時熬夜深了,肚子餓了,找不到任何可以果腹的東西,也沒有錢出去消夜,只好忍著。

完成創作

作者:是什麼激勵你完成該創作?
胡文冰:雖然生活潦倒,但有一種潛在的精神激勵著我。“要說精神,那就是東縱精神,想想60多年前,東江縱隊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戰,並不斷取得勝利,靠的就是百折不撓的東縱精神。為了創作好這部作品,就是再大的困難我也能克服。”
愛好孕育夢想
6月3日,記者慕名採訪了這位在深圳聲名鵲起、現回家休假的青年作家胡文冰。

電視劇《上高會戰》海報電視劇《上高會戰》海報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胡文冰出生於宜春市袁州區。他從小就喜歡看連環畫,上學以後,課外書成了他的最愛。少年時,他就已將四大古典名著和《封神演義》通讀。那時,他就想,要是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作品該多好啊!當一名作家,成了胡文冰埋在心底的一個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量的閱讀和心中的理想,使胡文凍的作文經常作為範文在班上宣讀。當時的語文教師任老師曾在他的作文上寫下這樣的評語:“你寫作很有功底,畢業後不要放棄,我相信以後能看到你成功的作品”。這對胡文冰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和鞭策。他還常把自己寫的詩歌送給宜春城裡的幾位作家修改、指點,然後向外投稿。當他的處女作在《宜春日報》發表後,他興奮得不得了,複印了十多份給同學們看,寫作的勁頭也更足了。
年少的胡文冰充滿激情和夢想。他不但痴愛寫作,還喜歡英語、音樂、書法,吹笛子、拉二胡成了他的拿手好戲,讀高中時他還想過報考音樂學院呢。
然而,命運與胡文冰開了個玩笑,使他與大學失之交臂。在高三下學期,一場車禍讓他身心受損,他不得不拄著拐杖參加高考,成績受到嚴重影響。那被拖拉機碾壓過的左腿至今仍留有傷痕。

夢難圓志不墜

高考落榜後,因為家庭條件所限,胡文冰沒有復讀,而是在家種田,併到鄰近的機磚廠打工。但不管做什麼事,胡文冰都沒有放棄對文學的追求,利用空閒時間看書寫作,然後騎著腳踏車把寫出的習作送到一二十里外的宜春作家胡險峰、蔣維揚家裡,請他們修改、斧正。
對於剛成年、塊頭不大的胡文冰來說,繁重的體力勞動確實讓他力不從心,與寫作無關的工作又讓他於心不甘。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決定外出闖蕩。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胡文冰赴浙江找工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無奈。沒有高等學歷文憑和一技之長的農村小伙子,想在異地他鄉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談何容易。為此,他兩年里換了五個工作,在碼頭上扛過包、在建築工地上挑過磚、在服裝廠守過流水線,但這些與文字無關的工作打亂了他寫作的計畫,這讓胸懷理想的他很苦悶,一直沒有找到合適工作的他最後只好辭工回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想搞文學創作,想圓自己的夢想,當務之急,還是得先找份餬口的工作。不安於現狀、不甘於種田的胡文冰回到宜春後,又進入了一家廣告傳播公司。儘管收入不高,但溫飽問題總算解決了,而且這份工作又需要寫寫畫畫。所以,胡文冰還是感到比較滿意。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寫作水平,胡文冰先到電大攻讀行政管理學專科,畢業後,又報名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選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經過五年多的不懈努力,2002年他終於拿到了大學本科文憑。
但好景不長,後來這家廣告公司解散了,胡文冰再次失業。擁有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掙得一份穩定的收入,對胡文冰而言是那么的艱難,夢想成真更是無從談起,年已二十多歲的他陷入了一次次的苦悶和迷茫之中。
機會是等不來的,夢想是不能丟的,立下的志願一定要實現。與其在家裡碌碌無為,不如外出奮力一搏。1997年,胡文冰攜妻帶子南下廣東,投靠在雲浮縣工作、同樣愛好文學且已有些成就的哥哥。然而,到廣東後,工作並不好找。胡文冰在等待中,閒得發慌,於是開始寫中篇小說,以藝術的手法再現自己和同齡人的經歷和遭遇。3個月後,胡文冰在雲浮縣六都鎮政府找了一份秘書工作,負責起草公文和對外報導。這正好發揮了他的寫作特長,於是他白天寫晚上寫,既寫公文新聞報告文學,又寫小說詩歌散文。於是,他的名字開始出現在當地報紙以及《南方日報》等報刊上。後來,他和哥哥被人稱為“雲浮兩枝筆”。
電視系列劇《東江往事》劇照電視系列劇《東江往事》劇照

夢想成真勁更足

次年,他的首部中篇小說《男兒有淚》在《雲浮文藝》雜誌發表。之後,他又相繼發表了《失落的夢》等作品。
2000年,胡文冰調入該縣林業局擔任秘書,在這裡,他學會了用電腦寫作。由於工作出色,深得局領導賞識。不過,他不願生活在哥哥(其現任該縣縣委宣傳部長)的光環下,於2002年遠走深圳,應聘到龍崗區坪山鎮一個村委任秘書,月薪2000多元。但因當地消費水平高,他只得讓兒子回老家讀書。不久,思兒心切的妻子也回家了。為此,胡文冰於2003年借錢在宜春城區買了一套商品房,給自己安了個“窩”。
此時,胡文冰開始創作長篇小說。袁州區寨下鄉一位他熟悉的年輕人因車禍失去雙腿,一個健全人成為殘疾人,那種身心失損、反差巨大的心態只有當事者才能真正體會得到。他以這名年輕人的經歷為藍本,創作了反映一個身殘志堅的青年積極拼搏、頑強生活的長篇小說《飛天拐子》。2005年,他歷時五個月,創作了反映深圳另類生活的長篇小說《一夜玫瑰》,該書由海天出版社發行後,在深圳產生了一定的反響,網上點擊率高達上百萬次。
在此期間,胡文冰先後加入了深圳市作家協會和廣東省作家協會,隨著生活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他進入了正常的寫作狀態。
由於《一夜玫瑰》的書名給人以“一夜情”的聯想,使不少人認為胡文冰是個寫言情(快餐)小說的青年作家,這使他感覺不爽,加上當時他閱讀了長篇歷史小說《歷史的天空》、《激情燃燒的歲月》等作品,於是,從小對歷史、軍事感興趣的他確定了今後以寫地方歷史(軍事)小說為主的創作方向。
他認為,當一個人在一個地方生長、生活,如果能知道這個地方十年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是個什麼樣子,該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而要實現這個願望,閱讀反映當地歷史變遷和重大事件的小說是一個主要途徑。胡文冰以深圳解放為題材,通過查閱相關歷史資料,走訪當事人或知情者,創作了30多萬字的長篇愛國主義歷史小說《碧血紅花》。
胡文冰通過查閱相關史料,得知東江縱隊是我國抗日戰爭史一支有名的隊伍,但該隊成立60多年來,一直沒有一部完整記錄其戰鬥歷程的長篇小說作品。胡文冰想:這真是一件憾事,自己從事寫作20多年來,一直有個心愿,就是寫一部反映抗日戰爭題材的作品,讓後世子孫永遠銘記這段難忘的歷史。
電視劇《東江縱隊》劇本封面電視劇《東江縱隊》劇本封面

辭去工作為寫小說
基於此,胡文冰決定寫作長篇歷史小說《東江縱隊》。
2005年底,他義無反顧地辭去了工作,開始蒐集相關資料、尋找和採訪東縱老戰士,實地尋訪當年的抗日戰場,他舟車勞頓,卻樂此不疲。一年多的時間裡,他自費走訪了東江縱隊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每一寸土地,足跡踏遍深圳、東莞、惠州、廣州、湖南、江西等多個地方。其間,他採訪了120多位東江縱隊老戰士和他們的後代,真實、真切地了解那段歷史。
“我開始醞釀和構思這部小說時,創作的衝動每天都在襲擾著我。而當我真的開始著手寫作時,才發現有太多的障礙,我總覺得寫不好,怕弄巧成拙,難以向歷史作出交代。”在採訪中,胡文冰如是說。由於東江縱隊人物之眾、時間之長、場景之多實難把握,很多人物和事件大家都耳熟能詳,要駕馭這么一個重大的革命軍事題材作品,他深感陷入兩難境地。他平時雖然喜歡看軍事題材的文學作品,但畢竟不是軍人出身,對軍事題材從未涉獵過。於是,他通過大量的閱讀,向歷史專家和文學界老師請教,經過反覆的揣摩,確定了創作思路和表現手法。
小說構思好後,胡文冰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當中。從開篇之初,他就通宵達旦地寫作,熬過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在他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時間,堅持不懈,早日完成自己的心愿。由於沒有了工作,胡文冰失去了生活來源。偏偏這時,他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培訓學校因難以經營而關閉。採訪和蒐集資料都得自己掏錢,沒有任何經濟方面的援助,因此常常入不敷出。有時寫作到深夜,肚子餓了,找不到充飢的東西,想出去吃夜宵又沒有錢,只好忍受到天亮再想辦法。
“我寫作離不開香菸,那段時間,為了買一包5元錢的煙,我不得不翻箱倒櫃地找出幾角錢湊在一起。”胡文冰自嘲地說。雖然生活很潦倒,但他克服了所有的困難。兩年多來,他每天蝸居在出租房裡構思寫作。那份艱難和執著,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2007年底,他終於完成了這部長達80萬字的小說。經過一年多的審查,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將於今年分上、下集出版這部小說。在小說完稿之後,他又轉入到該部小說劇本的創作中,經過八個多月的潛心努力,75萬字、共48集的電視連續劇《東江縱隊》劇本創作完成。
目前,該劇已經取得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電視劇製作許可證,主創人員也已確定,正在選演員。該劇將於近期正式開拍,拍攝周期為120天,拍攝地點為廣東省範圍內實景拍攝、中視南海影視基地以及八一電影廠外景地,預計10月份上映。
為此,今年以來,深圳商報、深圳晚報和各電視台對寫“紅色經典”打工作家胡文冰進行了大量的宣傳與報導,他本人也比往日更加繁忙。但考慮到兒子馬上中考,所以他特意向單位(目前他在深圳市光明新區拆遷辦工作)請假回家陪陪兒子。
“自1997年起,我是第一次在家裡過端午節,這么多年我長期在外,沒有盡到做兒子、丈夫、父親的責任,我覺得對不起家人。”胡文冰無奈地說道。在採訪中,他還一再提到當年宜春本土作家胡險峰、蔣維揚以及宜春日報社社長謝菁等熱心人對他的教誨和幫助,他說正是在他們的指教和引導下,他才得以更快地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很感謝他們。
談到今後打算,胡文冰說,他作為宜春人,對家鄉的歷史文化也特別感興趣,出去之前就想寫寫宜春的歷史變遷及重大事件,如解放戰爭和抗日戰爭以及農村生活等,目前他也在做這方面的準備。同時,他計畫在近階段主攻影視劇創作,並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寫出一部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這樣的傳世之作。
“寫作是我畢生的追求,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也無論是輝煌還是凡俗,我都矢志不移,義無反顧。”採訪結束時,胡文冰如是說。
長篇歷史小說《惠州解放》長篇歷史小說《惠州解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