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鈞

胡國鈞,1914年12月30日出生,安徽省六安縣獨山區獅子崗鄉人。1933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在長征途中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基本信息

簡介

胡國鈞,1914年12月30日出生,安徽省六安縣獨山區獅子崗鄉人。1933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在長征途中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土地革命時期

胡國鈞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父親胡開運是早期共產黨員,1929年即參加了秘密農民協會。胡國鈞從小就受到了進步思想的影響。在剛14歲時,還隨當地農協會員一道參加了鬥地主,開倉分糧的鬥爭。在兵荒馬亂,人民饑寒交迫,革命烽火四起的歲月里,逐漸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並自覺地去追求革命。1931年春,胡國鈞參加了麻埠蘇區赤衛軍少先隊,開始他一生的革命生涯。隨後被調到縣城少共模範連,在新行和江店一帶打游擊。1931年10月,調到主力紅軍第31團(後編為紅25軍73師217團)1營3連當戰士。在父親的囑咐下,在母親的依依不捨,揮淚相送中,離開家鄉,踏上了南征北戰的征程,也從此再未見到養育他的父母了。1932年春,胡所屬部隊在地方部隊的配合下,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三次圍剿蘇家埠戰役。稍後敵人開始的第四次圍剿,紅軍失利撤退,73師擔任阻擊敵人的任務,掩護主力紅軍轉移。完成任務後,73師向南突圍,幾經戰鬥,幾經危險,終於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他跟隨紅四方面軍開始了“長征”。1933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在長征途中轉為中共正式黨員。在紅軍中任班長、排長。1934年在反敵六路圍攻中,因作戰勇敢,腿部受傷,受到團的獎勵。1936年,完成紅二、四方面軍在甘孜縣的會師後,隨紅3l軍揮師北上到達陝北。1937年,紅31軍參加了由劉伯承任司令員的“援西軍”。

抗日戰爭時期

紅軍改為八路軍後,胡提升為副連長,並送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8月1日畢業後,分配在八路軍115師政治部任指導員,後又調到該師特務營3連任指導員。1939年春,115師奉命開赴魯西平原,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在陸房戰鬥中,胡帶領兩個排和一個機槍班一個小炮班,奉命死守陸房北山,掩護師部機關轉移。胡率領所屬人員,與日軍激戰一天,打退日軍多次進攻,守住了陣地,完成了掩護任務,在重武器全被日軍炮火擊毀,並與主力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天黑時,帶領僅剩下的13名戰士,突出日軍包圍,終於找到部隊,此次戰鬥,受到該師政治部通令表揚。後任游擊大隊政委、獨立旅4團1營營長等職。1940年底,任魯西軍區司令部通訊科長、通訊偵察大隊隊長。1943年至1944年,到晉冀魯豫軍區太行黨校學習。1945年春,任晉冀魯軍區第8軍分區基於團團長。

日本投降後

該團改為解放軍一縱二團,參加了開封戰役、平漢戰役,活捉了國民黨高級將領馬洪五。1946年春,一縱歸建二野,參加隴海路民權戰役。胡任補訓團團長,進人大別山區後,任潢川縣縣長兼指揮長,打了一年多的游擊戰。1948年8月,調回二野,在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第34團任團長,參加了淮海戰役。此後,34團整編為第5兵團18軍53師158團。1949年,任副師長,隨二野進軍西南。

建國後

1950年2月,任國民黨起義的72軍34師副師長(後改為軍代表),後調自貢市警備司令部任參謀長。1951年,任內江軍分區副司令員。1956年春,康區發生大規模武裝叛亂,胡國鈞奉命調任康定軍分區司令員(為軍分區的第二任司令員)。久經沙場的胡司令員,第二次踏上了當年隨紅軍長征來過的康巴高原。在康巴前進與後退、光明與黑暗的激烈較量時刻,在刀光劍影,血與火的考驗時刻,胡國鈞臨危受命,為保衛康區民主改革的順利進行,指揮所屬官兵,與武裝叛匪開展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並親臨第一線指揮了理塘、爐霍、石渠、扎科、玉隆、昌台等地區的平叛戰鬥,取得了勝利。1960年,完成康區大平叛戰鬥後,因身患重病,調到樂山軍分區任司令員,1977年,提為副軍職離休。1955年,授予他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大校軍銜。1999年2月13日,在樂山武警總醫院(樂山372醫院)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5歲。

社會評價

胡國鈞同志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的革命事業,獻給了國防建設,獻給了康巴少數民族的翻身解放。胡國鈞在自己的革命生涯中,立場堅定,英勇頑強,立下了許多戰功,但從不以功臣自居,謙虛謹慎,始終保持了勞動人民的本色和人民軍隊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在離休治病期間,始終關心國家大事,關心軍隊建設,關心康區人民的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