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小頭骨折

肱骨小頭骨折,屬於醫學領域,是骨科外傷中的一種傷的名稱,多出現在青少年階段。

基本信息

概述

肱骨小頭位於肱骨下端前外側。是肱骨外髁的關節內部分。是向前突出的圓而光滑的小結節。其前下部為關節面,但並不向後延伸。其外緣與肱骨外髁相接。當肘關節屈曲時,橈骨頭在其前關節面上鏇轉。在極度屈曲時,橈骨頭的邊緣,恰抵在肱骨小頭上方橈骨頭窩內。肘關節伸直時,橈骨頭則在肱骨小頭下關節面鏇轉。整個肱骨小頭均在關節內。肱骨小頭骨折,是發生在冠狀面上,與肱骨外髁骨折不同,較少見。約占肘部損傷的0.5~1%。好發於青少年。

發病機理

損傷機理和類型: 是剪式應力所致。即在肘關節伸直、外翻位摔倒時手著地,外力沿橈骨傳導到肘部,橈骨頭向上將肱骨小頭撞下。同時外翻應力可引起內側軟組織損傷。根據損傷程度、骨折波及的範圍,分為以下3型。
1.完全骨折(Hahn-Steinthal骨折) 即肱骨小頭基底部冠狀面骨折,骨折塊本身包括全部肱骨小頭及滑車外側1/3或1/2。但有時只限於肱骨小頭本身。
2.部分骨折(Kocher-Lorenz骨折) 骨折塊僅包含肱骨小頭、關節軟骨及其下方少量骨質。
3.肱骨小頭關節軟骨挫傷 致傷外力不足以引起骨折,只造成肱骨小頭關節的挫傷。X線不能顯示,不易確診。在晚期手術行橈骨頭切除等方法時,方可發現軟骨損傷。

症狀

肘關節後方腫脹在關節內,故表現不明顯。但有明顯的活動受限及肱骨小頭部位壓痛。合併內側韌帶損傷者,則有壓痛與外翻活動加大的現象。損傷後,肘部腫脹和疼痛。腫脹多發生在肘外側和肘窩部。疼痛和壓痛部位限在肘外側或肘前側。肘關節伸屈活動受限,尤其屈曲90°~100°時,常發生肘部疼痛加重並有阻力感覺。
Ⅰ型 完全性骨折(Hahn-Steinthal骨折),骨折塊包括肱骨小頭及部分滑車。
Ⅱ型 單純肱骨小頭完全骨折(Kocher-Lorenz骨折),有時因骨折片小而在X線片上很難發現。
Ⅲ型 粉碎性骨折,或肱骨小頭與滑車均骨折且二者分離。
Ⅳ型 肱骨小頭關節軟骨損傷。

診斷

外傷史,損傷後,肘部腫脹,疼痛明顯,一般多發生於肘外側和肘窩部。疼痛和壓痛部亦在肘外側或肘前側。肘關節伸屈活動受限,尤其90°~100°時肘部疼痛加重並有阻力感。X線檢查能顯示骨折及分型。
在診斷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正常小兒肘關節內幾個骨化中心的不同時期變化。小兒肱骨小頭骨化中心大約在出生後10 個月出現,整個肘部完全骨化約在13 歲。在這期間,肘部骨化中心出現及骨化順序先後為肱骨小頭、橈骨頭、內上髁、滑車、鷹嘴、外上髁。應熟記骨骺出現及聯合的年齡。了解肘部幾個主要骨化中心在小兒期的形態十分重要,避免把正常的骨化中心誤為骨折塊。骨骺有完整的邊緣,骨折碎片不規則且鄰近的骨質有缺損。
(2) 肱骨小頭在X線上的形態變化與位置改變。正常小兒肱骨小頭骨化中心在正位片上,位於肱骨外緣與橈骨頭連線內側,呈“瓜子狀”尖端朝內,水平位。當前臂伸直時,尺骨上端與小頭內側部分重疊。側位片上,肱骨小頭骨化中心位肱骨下端的前方,沿肱骨前緣劃一條線,再通過肱骨中軸畫一條平行線,在9 歲之前,肱骨小頭骨化中心位前線之後。9 歲以後,則小頭的2/ 3 位於前線之前,整個骨骺仍位於後線之前。
(3)肱橈關係的變化。一般根據上述位置關係來判斷有無肱骨小頭的移位。但由於肘部損傷時肘關節活動受限,加上患兒不配合,較難按要求得到標準位置片。此時,可利用肱橈關係判斷肱骨小頭有無位置改變。無論在肘關節任何投照位置,通過橈骨幹中心點的縱軸線必然要通過肱骨小頭中心點,如果肱骨小頭骨化中心點不通過此縱軸線,就說明肱橈關節關係改變。

併發症

該病可引起肘關節僵硬,功能障礙,關節活動範圍小;在一些病例中,還可合併內側韌帶損傷等。肱骨小頭骨折屬關節內損傷,如未能及時診斷,延誤治療,對關節功能影響較大。

鑑別

診斷肱骨小頭骨折時常與肱骨外髁骨折混淆,兩者的鑑別尤為重要,治療也截然不同。肱骨外髁骨折常造成肱尺關節不穩定,肱骨小頭骨折只影響關節面,形成一個關節內骨片,但肘關節的穩定性仍能保持。
另外該病還需與肱骨骨幹骨折相鑑別,X線檢查可資鑑別。

治療措施

1.閉合復位 原則是使肘關節前關節囊鬆弛,加大肘關節前外側間隙,以利復位。部分骨折塊大者,無翻轉移位時,可行閉合復位。復位時應輕度屈肘以解除前關節囊對骨折塊的束縛作用。但屈曲過多時,則橈骨頭又可妨礙復位。利用被動肘內翻加大外側關節間隙,用手指將骨折塊向遠側推擠。復位後屈肘位固定,因有橈骨頭的阻擋作用,骨折塊穩定。用石膏托固定4周后,開始主動活動。
2.切開復位 完全型骨折,閉合復位不成功者,應行切開復位。肘關節外側切口,復位後由於骨折而粗糙而接觸面廣泛,屈肘位骨折相當穩定。大多數不需內固定術後在屈肘位石膏固定4周。個別如復位後骨折塊不穩定,有移位傾向者,可用細克氏針,由前外向後內方向交叉固定。但術後不宜做屈肘活動。直到固定3~4周,才能做關節功能練習。骨折塊復位後,也可用松質骨螺絲釘,由肱骨外髁背側固定,但釘尖須止於軟骨下。由於固定牢靠,術後3~5日即可開始屈伸活動。
3.骨塊切除 部分骨折骨塊較小,應及時切除,有利於肘關節功能鍛鍊。否則將在關節內成為游離體,發生骨性關節炎。
4.陳舊骨折的處理 肱骨小頭骨折後,又未經及時的治療,可導致肘關節功能障礙。肱骨小頭在移位的位置上與肱骨下端癒合。關骨面多已退行性變。切開復位已不可能。可考慮切除阻礙關節活動的骨折塊或橈骨頭,同時再行肘關節松解術。肘關節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注意事項

一、肱骨小頭骨折食療方(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諮詢醫生)
①牛骨髓150克。麵粉500克炒香,雞蛋殼100克焙乾研末,黑芝麻250 克炒香,砂糖250克研細,共和勻。每日取2匙用開水沖調食。
用於腎虛肢體畏冷者。
②黃芪20克,紅棗5枚,煮湯代茶,或取汁代水煮飯燒粥均可。
用於體質素虛的骨折遲緩癒合者。如易感冒者,加防風5克,煮湯代茶。
③板栗300克(去殼取肉),嫩草母雞1隻(剖殺洗淨切塊),加醬油、黃酒、糖,燜至雞酥栗糯,分數次佐餐食之。
用於脾腎兩虛者。
④狗肉500克(浸泡後捶松,邊捶邊洗至白永淨,瀝乾),草母雞300克,豬肘150克,加水,燜煮至雞、豬肘酥爛時,入枸杞子15克,天冬10克,熟地10克,甘草3克,再蒸至狗肉軟爛人調味,酌量取食。
用於畏寒乏力,腰酸膝弱,體虛食少者。
二、肱骨小頭骨折吃哪些對身體好?
1,食物要易於消化和吸收,慎用對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蔥、芥末、胡椒,酸筍,姜和燥熱食物)等。在全身症狀明顯的時候,應給予介於正常飲食和半流質飲食之間所謂軟飯菜,供給的食物必須少含渣滓,便於咀嚼和消化。
2,適當補鈣,多曬太陽,均衡營養,科學烹調。有條件的話,多吃對骨折恢復特別是粉碎性骨折的恢復有幫助的食品:豆腐、蝦、海帶、紫菜、豬腦、雞蛋、鵪鶉蛋、松花蛋、芹菜、胡蘿蔔、黑木耳、蘑菇。蘋果、黑棗、桑椹乾、花生、蓮子。
3,炒菜要多加水、時間宜短,切菜不能太碎。
4,如果吃含草酸較多的菜,一定要先用熱水浸泡5分鐘去除草酸,以免與含鈣食品結合成難溶的草酸鈣,如菠菜、茭白、韭菜都是含草酸較多的菜。
5,適當吃些雜糧,如高粱、蕎麥片、燕麥、玉米等。
三、肱骨小頭骨折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早期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不可過早施以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
(2)忌多吃肉骨頭 有些人認為,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骨折早期癒合。其實不然,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癒合,反而會使骨折癒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慾作用,少吃無妨。
(3)忌偏食 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機體本身對這些有抵抗修復能力,而機體修復組織,長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腫的原料就是靠各種營養素,由此可知保證骨折順利癒合的關鍵就是營養。
(4)忌不消化之物 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夾板而活動限制,加上傷處腫痛,精神憂慮,因此食慾往往不振,時有便秘。
(5)忌過食白糖 大量攝取白糖後,將引起葡萄糖的急劇代謝,從而產生代謝的中間物質,如丙酮酸、乳酸等,使機體呈酸性中毒狀態。這時,鹼性的鈣、鎂、鈉等離子,便會立即被調動參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現酸性。如此鈣的大量消耗,將不利於骨折病人的康復。同時,過多的白糖亦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這是因維生素B1是糖在體內轉化為能量時必需的物質。維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亦影響功能的恢復。所以,骨折病人忌攝食過多的白糖。
(6)忌長期服三七片 骨折初期,局部發生內出血,積血瘀滯,出現腫脹、疼痛,此時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縮短凝血時間,增加凝血酶,非常恰當。但骨折整復一周以後,出血已停,被損組織開始修復,而修復必須有大量的血液供應,若繼續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處於收縮狀態,血液運行就不暢,對骨折癒合不利。
(7)骨折禁飲果子露。果子露的原料是用糖水、香精、色素等調配而成。它不含有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因其含糖量較多,飲後在體內呈生理酸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