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癬

肛門癬(an 一、病史 二、外治

肛門癬(anal tines corporis;ATC)是法生於肛門周圍皮膚的癬菌感染。相當於中醫學的“陰癬”。一般為直接接觸傳染或由股癬蔓延而致,為常見的皮膚癬菌病之一,屬淺部真菌病。男性患者明顯多於女性患者。其特點是劇烈瘙癢,皮損常呈環形水腫性紅斑。中醫文獻中屬於“錢癬”、”圓癬“的範疇。
病因病理
一、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肛門癬的發生為痰濕之軀汗泄不暢而致內蘊濕熱,久病耗傷陰血而致內風,以及外感濕熱之邪所致。肛門癬是由內外因相互作用而致,濕熱下注與血虛風燥是本病的基本病機。
1.濕熱下注 發病初期,由於內蘊之濕熱浸潤,加之外感濕熱之邪,濕熱下注,蘊於肌膚而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瘙癢等。
2.血虛風燥 病久耗傷陰血,陰血不足,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於滋養而出現皮膚肥厚乾燥、瘙癢等。
二、西醫病因病理
西醫學認為肛門癬的發生是由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侵犯肛周皮膚角質層,引發淺部真菌感染,亦稱肛門皮膚癬菌病。多數為接觸感染,如通過衣物、用具或自身手足癬傳染治病。其發病與溫暖潮濕的環境、體態肥胖及肛周潮濕多汗有汗有關。
臨床表現
一、病史
男性患者明顯多於女性患者,常在夏天發作或加重,入冬痊癒或減輕。
二、症狀與體徵
肛門部皮膚初起淡紅色丘疹或小水泡,逐漸擴展成環形或多環形紅斑,邊界清楚,中心消退,周圍呈堤狀隆起並向外擴散。伴有劇烈瘙癢,若反覆搔抓可引起滲液的結痂,甚至紅腫、化膿,也可引起皮膚呈苔蘚樣變。
實驗室檢查
1.顯微鏡檢 取鱗屑和分泌物,用氫氧化鉀塗片鏡檢,陽性表示有真菌存在,但不能確定菌種,一次陰性不能完全否定。
2.細菌培養 常用培養基為沙堡培養基,培養陽性後可轉種到特殊的培養基,根據形態、生化等特性進行菌落鑑定。
鑑別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有傳染史,夏季易發。
2.肛周潮濕、瘙癢;多以環狀水腫紅斑為主。
3.顯微鏡檢真菌陽性。
二、鑑別診斷
1.肛門慢性濕疹 無傳染史,有肛門濕疹病史,皮損以典型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為主,無滲出,鏡檢真菌為陰性。
治療
一、治療原則
局部治療為主,並發感染則用抗生素與局部治療相結合。
二、外治
外用抗真菌製劑如水楊酸苯甲酸酊,複方雷鎖辛搽劑,每日1~2次,療程2周以上。
預防於調護
1.注意個人清潔衛生,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
2.避免與癬病患者及有癬病的動物密切接觸。
3.保持肛門部皮膚乾燥。
4.積極治療自身所患手足癬、甲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