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原纖維

肌原纖維

肌原纖維是在肌細胞(肌纖維)胞質內的,它由粗肌絲與細肌絲構成的,兩種肌絲沿肌細胞長軸排列,肌原纖維明暗相間明暗帶就是由粗肌絲、細肌絲有規律排列而形成的。

基本信息

構成

肌纖維機構圖肌纖維機構圖
肌原纖維(myofibrils)是橫紋肌中長的、直徑約1微米的圓柱形的結構,是骨骼細胞的收縮單位。,肌原纖維由粗肌絲和細肌絲組裝而成,粗肌絲的成分是肌球蛋白,細肌絲的主要成分是肌動蛋白,輔以原肌球蛋白和肌鈣蛋白。
光學顯微鏡下結構
在光學顯微鏡下肌原纖維的直徑為1~2μm,與肌肉長軸相平行,有明暗相間的帶,明帶稱為I帶(Iband),寬0.8μm;暗帶稱為A帶(Aband),寬1.5μm。所謂I帶和A帶是指:在偏光鏡觀察時,I帶表示單折光帶(isotropicband),而A帶表示雙摺光帶(anisotropicband)。在I帶中有一條著色較深的線,叫Z線。
電子顯微鏡下結構
在電子顯微鏡下,每一條肌原纖維的全長都呈現規則的明帶和暗帶。明帶和暗帶包含有更細的、平行的絲狀結構,稱為肌絲。明帶是向同性(isotrope),故稱為Ⅰ帶,肌絲較細直徑約50,稱為細肌絲,固定在Z膜上,一部分位於明帶,一部分位於暗帶,插在粗肌絲之間;暗帶又稱作A帶。暗帶中含有的肌絲較粗直徑約100,稱為粗肌絲,長度和暗帶相同,固定在M膜上。暗帶的中央有一較明的窄帶,稱H帶(Hband,H是德文hell"明"的第一個字母),H帶中央有薄膜,稱M膜(Mmembrane,或稱M線(Mline);M是德文miffle"中"的第一個字母)又稱中隔。明帶中央也有薄膜,稱作Z膜(Z-membrane),或稱Z線(Zline);Z是德文Zwischen"間"的第一個字母,又稱端隔。肌原纖維上位於相鄰的兩條Z線之間的區域,稱為肌節,它是肌肉收縮和舒張的最基本的單位。

原理

每塊骨骼肌都是有許多的肌纖維組成,每個肌纖維實際上都是一個多核細胞。肌纖維又由許多肌原纖維組成,每條肌原纖維都可分成一節節的肌小節,肌小節中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形成的粗、細肌絲互相嵌合在一起,兩種肌絲的互相牽拉使肌肉可以做出收縮伸展的動作。

肌纖維按照收縮速度和代謝類型可以被進一步分成兩種:偏於支持有氧運動的慢肌纖維和偏愛無氧運動的快肌纖維。儘管所有肌纖維都有增大的可能,但增大程度不同。練出的大塊肌肉主要是由於快肌纖維的增長。
骨骼肌之所以在經過一些訓練之後會越來越強壯,是因為這些運動刺激了肌纖維,使其中的收縮性蛋白(如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變多,肌節的數量也會橫向增多。這些變化都會導致肌纖維的橫截面積變大,從而使肌肉越來越大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