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余秋雨講文化

聽余秋雨講文化

《聽余秋雨講文化》是2009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銘。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余秋雨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新的意與思相結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風物、區域歷史來尋求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與意蘊,以及人格的構成與人生的真諦。他用冰冷的手筆卻並不冰冷的文字將地理寫成了歷史,將歷史寫成了文學,又將文學寫成了最最直白的感受。他不是一個批判家,卻無情地在文字間批判著現實社會的殘酷無情;他不是一個社會學家,卻用敏銳的目光把歷史拉回現實,把現實拽向未來;他只是一個文化人,用文化人的細膩感受去體會這人類的天空下遺留下來的魅力、輝煌、醜陋、卑劣……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議論,但又多以抒情的筆法來表達,這種抒情與議論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議論充滿了睿智與情趣,使讀者總能在理性的思考中獲得一種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說,余秋雨的散文,已經跨越了純文學的界線,走向文化領域。如果讀者對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還有質疑,那么就請從本書開始——翻開第一頁,從本書對余秋雨作品零星片語的擷取中,用心去鑑賞、去感悟、去摸索知識以外的文化內涵。

《聽余秋雨講文化》書刊 《聽余秋雨講文化》書刊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摩挲中國文明

來自洞穴的火光

◎別有天地非人間

◎穿越現實的門徑

丹青石壁似竹簡

◎罹難的“荷馬史詩”

◎那些失落的碎片

舞蹈著的活圖騰

◎她的名字叫“儺”

◎貴池為我們作證

魅力上海的細節

◎走路去上海

◎睜眼看西方

零落成泥碾作塵

◎隕落不了的精神

◎在廢墟的底色下

第二章 尋覓中國歷史

黑水白山埋忠骨

◎那片神奇的水域

◎一方水土一方人

訴不盡的黃河緣

◎波瀾壯闊走西口

◎表里河山山西人

站在七朝古都前

◎開封何時才能開封

◎千秋畫卷洗盡鉛華

千載寧謐的後院

◎翰墨風流才子地

◎情人眼裡出西施

截不斷的三峽情

◎醉里挑燈觀三峽

◎鬼斧神工都江堰

第三章 輾轉中國藝術

酣暢淋漓直筆書

◎軟硬相兼總相宜

◎晉唐名家顯風流

紙上的重巒疊嶂

◎書畫同源寫詩意

◎殘枝怪鳥畫人生

六百年吳韻流長

◎來自蘇州的笛聲

◎崑曲京劇餘韻香

用心煉出的璀璨

◎流光溢彩五色石

◎屋檐上的琉璃瓦

第四章 提煉人性溫度

在親情中品咂愛

◎親情無價,時不我待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無所求的真朋友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

寂寞中驕傲綻放

◎耐得寂寞,超越寂寞

◎寂寞詩文,寂寞帝心

漂泊的邊際生態

◎輕聲呼喚,永恆鄉愁

◎在尋找中,漂泊追逐

小人的前世今生

◎比而不周,小人特性

◎小人之心,君子之腹

第五章 探索中國文人

數不盡的硬骨頭

◎文人不可無傲骨

◎腹有詩書氣自華

文人政治的隱憂

◎折腰的那些文人

◎謫貶文化的前沿

靈感的不竭來源

◎縱情盡興山水間

◎幽蘭寂寞水自流

最後的一根神經

◎唐朝詩壇仙聖佛

◎隱逸人格的風度

第六章 鋪展文化傳承

在收藏背後呼喚

◎風雨中文化遺存

◎融入藏書的世界

獨立自由之思想

◎興衰榮辱的書院

◎書院文化的復活

傳承知識的音符

◎感悟語言的多元

◎走紅背後的思考

不可忽視的教育

◎無法迴避的考試

◎尊師重教的關懷

余秋雨小傳

◎余秋雨其人

◎平易中的語言魅力——桑庚楚

◎余秋雨的思想價值——朱慶華

◎一種全新的人生哲學——胡守榮

附錄

◎余秋雨學術著作概述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中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知名學者。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 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動文壇,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從此打出“文化散文”的旗幟,其作品沉靜而具有文化底蘊,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主要著作有:學術專著《戲劇理論史稿》、 《藝術創造工程》、 《戲劇審美心理學》;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予年一嘆》、《行者無疆》;回憶錄《借我一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